】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個人信息保護法》11月1日施行
http://www.CRNTT.com   2021-11-01 15:43:17


 

  記者又聯繫了一個賣家,這個叫“悟空”的人聲稱,自己手里有幾十萬歷史快遞面單,貨源是一家物流“雲倉”;當記者表示要驗貨時,對方發來了多張面單圖片,上面有消費者詳細的個人信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還給記者發了一份文檔,裡面按照化妝品、母嬰、服裝等進行分門別類,其中包括上百位消費者的姓名、所購商品、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等隱私信息,甚至還有商品的價格。據網絡安全專家萬仁國介紹,消費者下單購買商品的當天,快遞信息可能就已經被賣掉了。

  快遞信息洩露成為“網購理賠”類詐騙幫凶

  據記者調查,這些被竊取販賣的快遞信息除了少量可能用於定向營銷之外,大部分都會被詐騙分子利用,很多人因為個人信息被洩露,遭到“精准”詐騙,從而蒙受財產損失。

  網絡安全專家萬仁國告訴記者,不法分子之所以偏向於收購母嬰、化妝品、服裝等類別的快遞面單,是因為它們的“轉化率”最高,也就是此類人群比較“好騙”。

  詐騙分子在獲取個人快遞信息後,通常會冒充“電商客服”或“快遞員”,使用的詐騙手法包括“發送退貨鏈接,騙取銀行賬號信息”“快遞遺失,商家理賠”“商品有問題,聯繫退款”等幾類。

  其中“網購理賠類”是目前比較高發的詐騙類型,9月23日,“UP主自述30分鐘內被詐騙16萬”的話題成為熱搜。據受害者講述,她當天接到了一個自稱申通快遞員的電話,對方表示因為快件丟失需要進行理賠。在冒充快遞員的騙子一步步誘導下,受害者30分鐘內陸續被騙了16萬元。

  記者了解到,一張快遞單背後其實可以延伸出很多個人信息,一個人的姓名、電話號碼,而通過電話號碼還可以找到微信、支付寶等賬號,另外還有家庭或工作地址、消費習慣、經濟能力等信息。

  網絡安全專家 萬仁國:(不法者)可以根據你面單上的姓名,根據你所購買的物品,根據你的手機號碼,根據你所在地區,大概能夠猜測出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可以根據面單的信息去做一些定向的推銷(或詐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