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近日,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擠壓成型工藝制成了一種形狀記憶材料,這種材料能在變形後恢復原來的形狀。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遵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是一種屬於智能材料的形狀記憶材料,其能夠“記住”第一次成型時的初始形狀,在適當條件下它會呈現臨時形狀,但當受到熱、光、電等外界刺激時,其又可以從臨時形狀回到初始形狀。形狀記憶材料展示出的自我感知、自我調節、自我適應等一系列智能響應特性,使得它們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汽車工業等多個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近年來,形狀記憶材料與紡織品也碰撞出科技感十足的“火花”,讓服裝變得有記憶、更“聰明”。
讓紡織品長“記性”的智能材料
如何才能讓紡織品長“記性”?目前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能實現形狀記憶功能的方法途徑非常多。
最常見的也是最早被應用於紡織品中的是形狀記憶合金。1932年,瑞典人奧蘭德首次觀察到某種合金在室溫中變形後,再將其加熱到一定溫度,材料會發生結構逆轉變,自動恢復其原有形狀。直到1963年,美國海軍軍械研究室發現具有形狀“記憶”的鎳鈦合金材料,才讓形狀記憶合金名聲大噪。這種鎳鈦合金可制成女性文胸的鋼圈,也可制成鎳鈦合金纖維直接加工成紡織品。
在形狀記憶合金後,20世紀80年代又發展起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新型形狀記憶材料——形狀記憶聚合物。這種材料可以作為功能性塗層覆蓋在紡織品上。當外部環境以特定的方式和規律發生變化時,具有塗層的紡織物也會隨著變化周而複始地改變形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