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廣東“地改”破解“土地碎片化利用”之困
http://www.CRNTT.com   2021-11-16 10:53:39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走在土地改革前列的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作為全國試點近期再次探索土地改革,在原有基礎上融合創新,通過不斷完善集體土地整備制度、混合開發、“毛地”入市等系列舉措,將原本零散破碎的土地騰挪組合成片的新做法,有效破解了城鄉融合發展中“土地碎片化利用”難題。經過近兩年改革探索,南海區初步形成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受訪專家和基層幹部認為,南海區的經濟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大灣區等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區域有借鑒意義。

  地改“優等生”面臨“土地碎片化利用”新難題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一直承擔著全國土地改革試驗田的角色,其中,對於農村土地改革更是作出了諸多探索。

  如1992年,南海區大膽開啟了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序幕,首創中國農村工業化的利益共享機制;2007年,南海又在廣東省率先開展“三舊”改造,在存量土地上開拓發展空間;2015年,南海區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之一,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任務,之後被追加了“農村土地徵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任務。“三塊地”改革成為南海區土地改革的里程碑。

  隨著土地開發強度不斷提升,昔日地改“優等生”面臨“土地利用碎片化”新難題。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副局長周炎坤表示,截至目前,一方面,土地開發強度早已超過50%,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土地空間不複存在;另一方面土地權屬複雜,土地利用碎片化特征明顯,全區612個村級工業園占工業用地的58%,面積在100畝以下的占比高達43%,但年創稅收只占全區年稅收9%。

  據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聯合撰寫的一份報告,南海區各類地在空間上高度分散與混雜,每個村的集體工業用地平均斑塊面積為15.79公頃,國有用地平均斑塊面積也只有16.83公頃,遠低於《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