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信用分級分類讓監管更加精准高效
http://www.CRNTT.com   2021-11-19 08:43:02


  中評社北京11月19日電/政府部門對市場主體的監管,是確保市場經濟健康規範運行的重要保障。“民以食為天”,監管部門特別要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監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近日,據媒體報道,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構建了以信用為核心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機制,探索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分類,並據此進行差別化監管,為創新市場監管體制機制貢獻了廣州經驗。

  法治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文章稱,過去政府部門往往重事前審批輕事中事後監管,並片面理解食品安全監管的全覆蓋概念。這使政府監管簡單粗放,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並使市場監管陷入“地毯式”排查、“運動式”檢查和“人海戰術”的窠臼。這種監管方式不僅容易干擾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而且會造成監管部門的“疲於奔命”。

  文章表示,近些年來,中國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強調創新和優化政府監管,特別是要精簡事前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這一改革舉措極大地降低了市場准入門檻,使一大批市場主體迅速湧入。但是,面對量大面廣和分散經營的市場主體,如果不能進行差異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監管,那麼就會帶來新的監管難題。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是“放管服”改革的核心要求之一,即在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過程中,按照一定比例隨機抽取企業和監管人員,並向社會公開監管結果。隨機抽查減少了市場監管的隨意性和工作量,但也帶來了新問題。比如,隨機抽查遇到很多“僵屍企業”,發現的問題不多,還可能遺漏高風險企業。

  文章分析,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建立的以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為核心的全鏈條、閉環式、智慧型監管機制,實現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精准、高效、智能和協同。這一機制基於基本屬性、違法違規、信用評價、關聯企業、其他風險等維度的信息對企業進行立體全景畫像,對日常監管風險量化評分並分類分級,據此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實施分類監管。高風險企業將接受更高頻次的檢查,並面臨更大幅度的處罰,而低風險企業則可以少檢乃至免檢。

  通過這套機制,監管部門可以對企業進行精准畫像和打標簽,並據此進行靶向抽查和差別化監管,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和精准施策。這種新型監管模式既節約了企業的迎檢時間和合規成本,也使監管人員能夠集中力量專注於高風險企業的檢查整改。與此同時,這套機制也使信用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力籌碼,並倒逼企業珍惜信用。

  同時,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開發了一套集成系統,可以使企業信用風險的判定分類、監測預警、研判處置和監管約束實現自動化。這既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也提高了市場監管效能。此外,這些數據還實現了全市各區跨部門的共享,從而有力推動了跨部門、跨層級和跨地區的精准監管、協同監管和綜合執法。

  從這一創新案例來看,提高政府監管效能的核心在於對企業信用進行精准分級分類,並基於企業信用和風險進行差別化監管。對每家企業都挨個檢查,看似兢兢業業,實則背離了市場監管的初衷。“雙隨機、一公開”也不是對企業進行完全的簡單隨機抽樣,而是要和全覆蓋監管、重點監管等結合起來。市場監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抓一個准”。因此,監管部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是亂作為和瞎作為。基於信用和風險的市場監管,使監管人員有了火眼金睛,可以洞悉企業的潛在風險,並增強監管的預見性和預警性。這可以讓市場監管既實現監管工作的“無處不在”,又能夠對企業“無事不擾”。

  文章指出,和行政審批相比,事中事後監管仍然是新生事物,還有大量空間值得探索和創新。其他地區可以借鑒廣州市的做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感知”企業,並根據企業的不同狀況對症施策。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可以提煉廣州經驗並複制推廣,使更多企業從中受益,並推動全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