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推動全國碳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11-22 14:37:57


  中評社北京11月22日電/據人民日報評論,交易額突破10億元大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日前傳來好消息,7月16日鳴鑼交易以來,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有序,截至11月10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達2344萬噸,累計成交超過10億元。備受矚目的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2162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也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碳市場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運用市場機制,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像商品一樣交易,可以有效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資源優化配置。從實踐看,碳市場能夠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通過經濟激勵機制,用“無形之手”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以較低成本實現既定減排任務,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意義重大。

  目前全國碳市場的交易集中在發電行業,這是我國碳市場發展循序漸進的第一步。這是因為我國發電行業煤炭消費多,是碳排放大戶。同時發電行業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管理規範,優先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助於更好發揮減污降碳的作用。基於此,今年年初,我國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在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

  碳市場的健康運行需要多管齊下。首先,真實準確的碳排放數據是前提和基礎。我國連續多年在發電、石化、鋼鐵、航空等行業開展數據核算、報送、核查工作,打下了扎實的數據基礎。未來,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後,要進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範圍,做好數據質量管理,建立完備的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體系,加強信息公開和信用體系建設。

  其次,合理有效的碳價格,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要目標任務。碳價格過低,將挫傷企業減排積極性,而碳價格過高將導致一些高碳企業負擔過重。今後應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設計,引入抵消機制、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機制等,引導市場預期,逐步豐富交易品種、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形成合理碳價格。

  碳市場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相關制度、政策、數據、技術以及能力建設作為支撐。健全完善全國碳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實踐過程中,有許多內容還需要不斷探索。比如,根據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情況,適度從緊、循序漸進設定碳排放總量;改進配額分配方法,讓配額逐步成為規範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因素;地方、企業要開展系統全面、形式多樣的相關能力建設,加大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等。

  近日發布實施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立足我國能源結構、市場化條件等國情,加強系統謀劃,推動全國碳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建設美麗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