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及實現途徑
http://www.CRNTT.com   2021-11-27 08:23:50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其重要意義和實現途徑值得深入研究。

  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顧清揚文章表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過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國內居民收入和購買力大幅度提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也建成了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和企業發展的生態系統,比較優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同時也要看到,中國過去的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近些年來,國際地緣政治發生巨大改變,一旦外部出現重大供給和需求的衝擊,中國國內經濟就可能受到重大影響。因此,中國發展戰略有必要作出新的調整。

  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體現了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思考和戰略謀劃,也是根據中國比較優勢變化作出的調整,可以更好地發揮國內的體制和市場優勢,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一方面,可提升國內的發展質量,用國內可控的發展來應對來自外部不可控的衝擊;另一方面,可通過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創造穩定的發展環境,以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和促進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國內循環是關鍵性的主體,但新發展格局的內涵不是指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是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係。當國內的循環暢通了,形成多維立體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就能為中國在更高水平和更大規模參與國際循環夯實基礎,從而更好地深度參與國際大循環,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國內循環穩定了,也有利於國際經濟循環的穩定,進而為國內經濟創造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的外部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助於中國在經濟效率和經濟安全兩方面獲得平衡,通過穩定和完善國內經濟發展而對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為全球化開辟新的途徑、提供新的動力,本質上是更高質量的國內發展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如何構建國內循環體系

  文章認為,構建國內循環體系,需要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加強制度建設。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相應的制度建設和改革措施必須先行,特別是法治化、市場機制的健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尤其重要。中國的發展目標是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持續的制度創新,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顯著進步。應加快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決經濟中尤其是供給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瓶頸問題,讓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加大開放力度,按照國際最高標準打造營商環境,深化改革開放。長期來看,中國的發展最終取決於內部體制機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國現行的制度和體制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不失時機進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進一步優化治理體系並大幅度提升各級政府的治理能力。在中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公共部門尤其需要發揮“杠杆”的功能,用政府作用的良好發揮來激活市場與社會的能量。這考驗的是各級政府的協調能力,即怎麼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

  尤為重要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協調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這意味著,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各自都要有自己清晰的邊界,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內發揮作用。在戰略前瞻和戰略協調、培育比較優勢、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政府應該而且能夠發揮廣泛的協調作用。

  中國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治理能力。中國的抗疫模式反映出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前瞻性的戰略研判、制定相應的政策和確保政策執行的有效性,體現出全國一盤棋的全局觀和強大的國家統籌協調能力。現在看,中國抗疫的成功為國內經濟循環創造了條件。

  治理能力提升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政府的市場監管能力。打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促進國內經濟循環非常重要。更加注重規則和秩序,是推動生產要素順暢流動和有效配置的前提條件。反壟斷是保障公平競爭的主要手段,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主要內容。只有在法治化、市場化和機會平等的前提下,才會激發創新和提高生產力,形成各種要素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的經濟生態系統。從長遠來看,建立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有利於降低總體風險和營商成本,使得國內經濟循環更加具有可持續性。

  第二,完善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

  在“逆全球化”衝擊下,近年來全球供應鏈體系受到破壞,這種不利的外部環境在短期內還無法改變。因此,從效率和安全相平衡的角度去構建國內產業鏈體系,有利於分散風險和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可以在一個相對穩定和可控的環境下,加快新興產業的布局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並在全國範圍內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實現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形成良性循環的經濟生態系統。因此,建設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內容。

  中國是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大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圍繞產業鏈所形成的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體系也很完整。這種獨特的產業生態系統,集產業配套、融資、生產性服務、開放性研發和高素質勞動力供給於一體,可以為跨國公司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是吸引跨國公司的重要因素。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布局一直在動態調整之中。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和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變化,有些跨國企業會離開,而一些新的企業會進入。中國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表現在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低廉,擁有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和企業生態體系、充沛的融資能力、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日益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以及不斷釋放的改革紅利等。目前,中國總體上仍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保持下去並不斷形成新的拉力,需要持續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完善,加大開放力度,按照最高標準打造營商環境。

  第三,進行全方位創新。

  暢通國內大循環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打通國內經濟循環的有效手段。中國有些產業鏈條的高端環節薄弱,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加以彌補。另外,中國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會為建設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提供重要的支撐。

  同時,也要積極探討利用高科技手段參與國際循環的新途徑。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技,應是突破國際循環障礙的重要手段。應努力探討數字貿易、數字金融和數字貨幣在促進經濟要素全球流動中的新途徑和新模式,這方面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有很多鮮明的特點,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型業態紛至沓來,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要在暢通國內大循環中抓住時代機遇,在追趕的基礎上實現超越,將全方位創新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有機結合起來,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唯有全方位創新,才能不斷釋放改革紅利,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