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華:一國異(兩)制 孫公實踐鄧公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2-01-28 00:34:17


 
  三、鄧小平對“一國異(兩)制”的發展和貢獻

  鄧小平是“一國異(兩)制”在新時期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也是“一國兩制”名詞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一國兩制”名詞概念是作為“解放台灣”提法的替換詞出現的。1979年1月30日,赴美國訪問的鄧小平對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伯德等人說:“我肯定你們已經注意到我們不再用‘解放台灣’這個提法了,而改稱我們要解決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問題。台灣問題不再使用‘解放’一詞,這表示了我們的一種願望,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祇要台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

  當時的大陸正處於由“解放台灣”提法向“一國兩制”提法轉換的過渡時期,雖然當時尚沒有創制“一國兩制”的名詞概念,但是這一次是鄧小平在兩岸議題上首次提出“一國兩制”的精神內涵。

  “解放台灣”一詞改稱“我們要解決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問題”,顯然不易於民眾識記和社會傳播。為此,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首次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概念,簡稱“一國兩制”。

  孫中山時期,不存在用“一國兩制”替換“解放台灣”提法的問題,所以不需要專門創制“一國兩制”或“一國異制”的名詞概念。“一國異(兩)制”在民國建立時算是“大事”,卻並非“難事”。那時沒有意識形態上的干擾和對立,南方革命政府內部沒有爭議,北方北洋集團也沒有異議。既然大家對中原內地省份行“新制”,邊疆偏遠省區留“舊制”,都沒有不同意見,那直接去做就好了,沒必要非要弄出一個“一國異(兩)制”的名詞概念。所以在民國時期,祇有“一國異(兩)制”這個做法,沒有“一國異(兩)制”這個說法。

  四、以孫中山開創、鄧小平發展的“一國異(兩)制”實現國家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最大的公約數,也是最大的同心圓

  在和平的條件下,爭取“一國同制”不現實。然而“一國異(兩)制”始於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初,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開創的中華民國“開國之制”和“建國傳統”,台灣人民沒有理由拒絕它,更沒有理由敵視它。台灣人民應該尊重兩岸同屬一國之現狀,正視兩岸並存異制之現實,擁抱“中華民國”“開國之制”,恢復“中華民國”“建國傳統”,比照1912年2月6日中原內地省份行“新制”,邊疆偏遠省區留“舊制”之辦法,迎接國家的和平統一。

  以孫中山開創、鄧小平發展的“一國異(兩)制”實現國家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最大的公約數,也是最大的同心圓,我們相信它不僅能夠被大陸地區人民所接受,也會被越來越多的台灣地區人民所認可;我們也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會向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及其“一國異(兩)制”致以崇高的敬意,因為孫中山的“一國異(兩)制”可以為台灣人民帶來和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