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絡文學的新變體不該陷入影視改編的舊套路
http://www.CRNTT.com   2021-12-07 13:00:48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據文匯網報道,最近,網文作家尾魚吐槽自己除了《司藤》之外的其它一些作品在影視化過程中所遭受的“魔改”現象,引發熱議的同時,將影視改編應該怎麼改、是否應該尊重原著的問題再一次提到台前。小說/影視各有各的規律,最大程度還原原著的改編劇並不一定成功,這固然是事實。但也要注意到,尊重故事質量,不迷信“套路”,別將原著中可貴的創新和探索替換成陳詞濫調,是從原著到影視轉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以這兩年網絡言情的影視改編為例,許多影視劇的問題並不出在是否尊重原著,而出在改編過程中的“去精存偽”“以舊換新”。把職業女性轉化為“傻白甜”,把“愛情”詮釋成“沒頭腦”和“不高興”,這樣的處理與其說是在迎合觀眾,不如說是對觀眾欣賞水平的低估。

  人設:

  披著職業新馬甲的“傻白甜”

  2020-2021年,各大視頻平台都推出了許多網文改編的言情劇。比如《小風暴之時間的玫瑰》(改編自《小風暴1.0》)、《心跳源計劃》(改編自《掮客》)、《十年三月三十日》(改編自同名小說)、《風起霓裳》(改編自《大唐明月》)、《三千鴉殺》(改編自同名小說)、《今夕何夕》(改編自《玉昭詞》)、《與君歌》(改編自《劍器行》)……它們雖然類型不同,劇情各異,但都是在打言情牌。這些劇或是有諸多流量明星參演,或是有著原著IP加持,在開拍之初、殺青之際、開播之前,無一不讓人有所期待。但是,它們開播之後收視卻不盡如人意。問題其實不在於是否尊重原著,而是在性別認知和敘事處理上,改編劇處理人設和矛盾的觀念相對滯後,過於依賴既定“套路”。

  筆者注意到,近些年的言情劇女主已經向職業女性口味靠攏,在選擇改編文本時也傾向於職場類型。但似乎受到一種性別認知定勢的影響,這些言情劇對愛情中女主的塑造或多或少地偏向於弱化其智商、窄化其視野、任性化其情感,仍然是一種“傻白甜”的設定。這些處理特別表現在對原著情節有意的選擇和處理上。它們雖然選擇了許多職業型女主,卻在影視化改編過程中有意以固化的性別認識來選擇、處理女主的“事業線”。雖然是表現病毒研究所的科研進程,影視敘事卻凸顯實驗室聊八卦,說同事壞話,打小報告,排擠新人,似乎是為了適應女主群像把科研所寫成了清後宮;不是呈現商戰正規邏輯,而是要凸顯女主“小機靈”,比如偷偷穿服務員的衣服去洗手間堵客戶談合作;古裝劇中傾向於表現女主對規則的破壞,而不能呈現女主的家國報復和運籌帷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