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防範“不確定性叠加”
http://www.CRNTT.com   2021-12-13 11:11:12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據北京日報評論,在人類社會邁向現代文明的歷史征途中,我們遭遇的種種衝突與曲折,均源於世界本身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也正是這些不確定性所引致的公共風險與公共危機,推動著人類社會的持續進化與進步——觀念、組織、制度、規則以及國家的形成與變遷。人類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似乎減少了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也令我們遭遇越來越多的新問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實踐和理論的統一,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根本路徑。不難預見,在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這次人類社會的偉大實踐過程中,我們必定會面對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包括路徑的不確定性、過程的不確定性以及結果的不確定性,等等。因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基本判斷,即以往依據“確定性”所建立的各種前提性假設,都必須重新進行思考。我們常說,中國的改革發展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我們同時又說,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類風險挑戰相互叠加、層出不窮。其實,機遇也好,挑戰也罷,本身都是不確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也可能是單向轉化,是有利因素變得更多,還是不利因素變得更多,關鍵要看我們如何認識和應對。

  不確定性是一個中性的概念,不帶有“好”與“壞”的價值判斷。一方面,正是世界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給中國的發展、中華民族的複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世界發展格局的走向就像地球的運動軌跡那樣確定,發達國家永遠是發達狀態,落後國家一直是落後狀態,那我們就沒有任何崛起和趕超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近代以來,追求強國富民、民族複興的夢想從未中斷過,但由於各種內外因素交織形成的不確定性,導致中國未曾真正走向富強。直至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台,中國才逐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世界版圖中的地位才開始慢慢凸顯。但在如今世界經濟複蘇緩慢、疫情反複蔓延的背景下,我們仍必須密切關注國際形勢、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內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對中國下階段改革發展帶來的衝擊,必須繼續加強和深化不確定性問題的研究,并將其納入未來的風險管理序列之中。只有認識了不確定性,才能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nextpage>

  從總體上看,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相互交織,容易造成“不確定性叠加”從而“合成”新的公共風險和公共危機。事實上,人類歷史已經進入“風險社會”的新階段。無論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這些目標都是非常明確的,但達成目標的方式和路徑卻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具體來說,發展、改革、穩定的方式實際上都處於不確定的狀態,傳統的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方式的探索還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面對日趨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沒有任何所謂先驗的或現成的路徑可以依賴,我們必須在新發展階段努力擺脫思維慣性與經驗主義,善於從一個更宏觀、更富創新性的視角去探尋和應對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各類挑戰。

(劉尚希 中國財政研究院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