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電/據解放日報報道,英國總給人國民愛閱讀的印象,倒也不算誇大其詞,地鐵上常能看到拿著書閱讀的乘客。雖也有人調侃是地鐵里沒有信號的緣故,但大體上英國人還是喜歡閱讀的,人均閱讀量在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
然而,在英國買書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新書價格昂貴,因此舊書市場可謂繁盛,甚至有了Hay-on-Wye這樣的二手書小鎮。隨著電子書的興起,社交網絡的流行,儘管獲取二手書的渠道相當廣泛,但大部分年輕人並不十分熱衷。
就我自己而言,發現舊書的魅力所在,是搬到北倫敦芬奇利路的一條老街後。有一家在這類社區很常見的“慈善商店”,剛好開在巷口,所以總忍不住進去逛逛,因為不怎麼限定收捐贈物的類型,裡面賣的東西五花八門,其中有一個小分區,那就是舊書區。
這裡的舊書是字面意義的“舊”,發黃的紙張倒在其次,有年代比較近的書使用的塑封封面幾乎都打著卷,翻開書就有一股舊書特有的黴味,大部分也不過是普通的不知名小說,遠遠談不上什麼收藏價值,幾乎可以讓人完全打消購買的念頭。但隨手翻看著,往往發現一兩句扉頁寄語,幾行漂亮的手寫體,落款竟然是20世紀50年代,突然就覺得這些普通的書有了生命力。
而徹底感受“舊書”的世界,則是在被朋友拉去參加的一次舊書展上。從羅素廣場地鐵站出來不遠,找了些時候,一頭撞進了這場仿佛可以和時空對話的展會——Bloomsbury書展。
走進會場,撲面而來是舊書特有的陳年黴味,加上過時裝潢的展廳,暗色的地毯,並不十分明亮的光線,和想象中充滿舊日風情感的場面完全不一樣。一眼望去,幾乎所有書商都是白頭髮的老爺爺,來展會的人也多是中老年人。或許是因為英國人天然的冷淡性格,又或許是舊書這種特殊的交易物品,展會場面並不十分熱絡,買賣雙方幾乎都沒什麼表情,也沒太多交流,但又有種在自己地盤的閑適自如。我們在攤位前逛了沒多久就徹底被迷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