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當地居民收獲有機南瓜。該縣把有機旱作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助力共同富裕的新途徑。 |
中評社香港12月22日電/美國人開始得知北京減少不平等及創造更健康、更平衡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努力。有關中國“共同富裕”的信息已經滲透進美國的主流電視節目以及一些全國性報紙。美國應該從中國的相關努力中吸取一些重要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在增長方面更注重質量而非數量這一點。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19日載文《中國“共同富裕”給美國的借鑒》,文章說,在最近的一份研究紀要中,中國問題專家、思齊投資顧問公司創始人威廉•卡拉南認為,這些努力代表了一種“量化緊縮”,是從注重增長的數量轉向注重增長的質量(更高的工資以及更多地關注可持續性)這一變化的一部分。雖然財政刺激措施有所增加,但這不是——就像可靠來源-隆巴德咨詢公司所說的——“一種典型的中國刺激”,而是一項“更好向前發展”的計劃,其重點放在清潔能源、智能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等領域。
這一切都是中國創建“雙循環”經濟的努力的一部分。這種經濟基於更高程度的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目的是提升高增長行業的生產率和收入。我認為,這是對北京來說非常合理的戰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思考如何創造一個著眼於未來的新經濟生態系統。
出於從地緣政治到環境的各種原因,將本地生產與不斷增加的本地需求聯系起來是合情合理的。正如大量研究顯示的那樣,這會創造更具彈性的供應鏈和更多備用供應鏈,并使制造商能够更快地向經濟食物鏈的上游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