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耕地問題要算明白賬
http://www.CRNTT.com   2022-01-02 06:41:54


  中評社北京1月2日電/如果單算經濟賬,耕地的非農化利用收益的確比農業用途高,住宅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都比農業用地“吃香”。地方政府如果把耕地轉為建設用地,既有前期的土地收入,又有持續的稅收,還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但是,14億多中國人離不開糧食,耕地關係國家糧食安全和民族永續發展。因此,在耕地問題上,不能只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不能只算局部賬,不算全局賬;不能只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

  要正確和全面認識我國耕地現狀。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1.4畝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且一年三熟的耕地僅占15%,近半耕地僅一年一熟;耕地質量本底不高,中低產田面積較大,近半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區。近年來,耕地布局持續北移,光熱水搭配更好的南方耕地占比下降,北糧南運趨勢明顯。加之後備耕地資源有限,短期內補充耕地難度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國土“三調”數據顯示,全國耕地19.18億畝,已逼近18億畝耕地紅線;10年間耕地減少1.13億畝,與“二調”相比,年均減少面積在擴大。近年來,寶貴的耕地在一些人眼裡成了“唐僧肉”,一些地方違規占用耕地植樹造綠、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變用途,嚴重衝擊耕地保護紅線。由此來看,當務之急是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農田就是農田,不能挪作他用。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應當明確,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菜等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非農建設不得“未批先建”,那些違法侵占的,必須“完璧歸趙”。對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的,經依法批准,應落實補劃任務。

  農田須是良田,不能以次充好。打好耕地保護組合拳,要守住數量和質量“雙紅線”。提高耕地質量更有必要和現實針對性。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升耕地質量的有力抓手。在實施中,要注意提高建設水平,完善建後管護機制。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耕地決不是任人覬覦的“唐僧肉”,而是全國人民的“大熊貓”,要給耕地保護增加“護身符”,給非法占用戴上“緊箍咒”。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