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據國際金融報報道,從規模看,外資銀行過去一段時間增速低於我國銀行業平均增速,導致資產規模占比下降。但外資銀行多年來的發展基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速,在投入的基礎上有產出,然後再進一步投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021年,在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銀行業擅長的領域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調整也在加快推進。
“轉型期可能會有一點點不舒服,但這也在考驗大家多年練出來的肌肉是否退化。整體看下來,在業務轉換期,大家的配速沒有慢,基本還是按照正常的節奏來。”恒生中國環球貿易及融資業務部總監李驊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在金融行業繼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同時受到疫情衝擊影響,內貿在外資銀行業務份額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具體來看,體現在扶持本土企業並對其出口業務給予支持等方面。
“在某種程度上,數字化就像是為貿易融資插上了一雙翅膀。”李驊珊進一步指出,相比服務單個企業,服務整個產業的說法可能更加準確一些。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外資銀行的人才需求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通曉國際慣例,又有本土經驗的核心金融人才;二是了解金融科技的複合型人才。
回顧2021年,從外資銀行自身發展來看,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業務和人才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又是如何體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