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赤崁樓南側有9座由滿文及漢文雕刻的清乾隆御龜碑,也稱為贔屭碑,內容紀錄清朝平定台灣林爽文之亂。(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台南1月12日電(記者 高易伸)被譽為台南第一古城的赤崁樓曾是荷蘭人據台及明鄭時期的政治中心,同時城南下方擺有一字排開,用漢文及滿文雕刻的9座御龜碑,又被稱為“贔屭碑”。原來這些碑文記錄著清乾隆51年(1786年)台灣林爽文舉兵起亂,乾隆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平台的歷史事件。
乾隆53年(1787年),台人林爽文起兵,乾隆派福康安發兵台灣,兩年不到林爽文事件就被平定。台亂平定後,乾隆皇帝高興極了,親自寫了五篇詩文紀念該事,後來變被朝廷製作成10座御龜座,其中4座全刻滿文、4座全刻漢文、2座滿漢文合刻。其中有一座還被移至嘉義公園。其餘9座原先放在台南南門路附近紀念福康安的生祠里,但日據時期福康生的生祠遭毀,1935年改移至大南門外城,1950年才被搬遷到現在赤崁樓的位置,也成為赤崁樓頗受遊客注意的焦點。
這群“清乾隆滿漢文御碑”見證了清朝台灣三大民變之一的“林爽文事件”,也是台灣迄今唯一留下的御碑群,展現出清乾隆時期官制石碑形制與風格工藝。
走訪赤崁樓內殿,迎面而來的是鄭成功的畫像,畫像上方匾額寫著“東海流霞”,乃來自於鄭成功五言詩手跡“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該此詩文的發現地其實是廈門鼓浪嶼日光岩上的日光寺後山腰的水操台處。
不少遊客來到哪赤崁樓,多少會懷疑哪個才是古蹟的正面?據了解二戰之後,官方將赤崁樓區域大門開設在南面民族路一側,這導致原先面西的赤崁樓正面常被誤認成側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