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296塊補丁照見奮鬥征程
http://www.CRNTT.com   2022-01-16 14:32:19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網評:296塊補丁照見奮鬥征程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徐馭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珍藏著一件褪了色的軍大衣,它是國家一級革命文物。大衣已經洗得發白,衣袖也因為一層又一層的補丁而變得僵硬。展開大衣,綠的、紅的、藍的、灰的……大大小小的補丁足足有296塊,原有的羊皮裡子多已看不出來。296塊補丁,無聲講述著一代代屯墾人扎根邊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動人詩篇。

  飽經滄桑的軍大衣,印刻下時間的痕跡,也映照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1954年,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拉開了新中國屯墾戍邊歷史偉業的序幕。一批又一批軍墾戰士從祖國各地來到新疆,在“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的戈壁荒原上開墾耕種。除了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戰士們還要克服異常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屯墾伊始,農具不足,就用舊兵器打造;缺乏耕畜,就肩拉鐵犁,手掄“砍土曼”(一種形似鋤頭的農具);沒有油和柴,就用鹽水摻著苞穀面凑合吃……為了節約資金用於生產建設,軍墾戰士們從不主動要求領取新軍裝,而是把已經磨爛的軍裝縫了又縫、補了又補。一個個補丁,濃縮的是一段戰天鬥地的奮鬥史,是那段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

  “戈壁驚開新世界,天山常湧大波濤。”正是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團人屯墾戍邊,成為鞏固邊防、開發新疆的生力軍。正是靠著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精神,幾代兵團人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發展奇跡:新疆每3畝耕地中有1畝是兵團開墾的;新疆糧食產量的19.9%、油料產量的30%、甜菜產量的44.5%來自於兵團;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在兵團,兵團棉花單產多年保持全國紀錄……曾經的披荊斬棘,換來了今天的黃沙披綠、稻麥飄香、果樹成行、銀棉如山。一座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是一代代屯墾人在瀚海戈壁鋪展的壯美畫卷。在幾代人的接續奮鬥中,褪色的是一件件衣裳,成就的是天山南北的美好生活。

  一件軍大衣,見證了精神的傳承。“黃棉襖我的寶,春夏秋冬離不了,冬天穿它擋寒冷,夏天帶它鋪地隔濕潮。”面對前來參觀的遊客,80多歲的胡有才回憶起當年戰士們編的一段話。作為最早一批參加新疆生產建設的戰士,胡有才退休後又當起了軍墾故事講解員。一件件紅色文物穿越時空、一個個真實故事引人入勝,讓參觀者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通過一代代講解員的接力講述,紅色的種子在越來越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