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一些平台存心挖坑。報道提及的一個案例,值得剖析。在互聯網平台銷售的保險中,有相當一部分並不直接呈現出全部條款,特別是“免責條款”,而是將它們列入“更多請查看”部分下的《保險條款及告知》,若不細心發現,點擊進入查找,很容易被忽視。
還有平台強制搭售“新冠隔離險”的情況,在不知不覺中,用戶就被坑。一個案例是,有網友在票務平台購買火車票被搭售40元的“疫情津貼隔離險”,也有在購買機票時被搭售120元的“疫情津貼隔離險”。更可恨的是,發現“被保險”後,卻找不到退保按鈕。
耍小聰明是危險的,靠不光彩手段謀利是走不遠的。對這種不講理不合法的霸道行為,期待有關監管部門及時出手整治。表面看,受騙的是用戶,長期看,受損的更是保險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保險機構、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必須拿出誠意,負起應有的責任擔當,絕不可打著坑一個是一個的“小算盤”,更別游走在法律的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