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精准財政政策助力經濟行穩致遠
http://www.CRNTT.com   2022-01-26 09:01:47


 
  但是“保”絕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方面就要消極維持,消極等待。地方財政的政策空間也絕不能僅僅止於“六保”。地方財政要寓產業升級和產業發展於“六保”之中,在“六保”的同時推動地方產業升級和產業發展。世界範圍內的事實表明,中小企業既是服務業的市場主體,同時也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中國經濟當前正處於向服務業和以消費為主導的增長模式轉變的階段,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將繼續提升。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創新出台財政和稅收政策,要進一步整合財政、金融、產業等各種政策或資金,設立紓困專項資金或“資金池”,通過貸款貼息、信用擔保、“股+債”、投資基金、風險緩釋基金等方式,加大對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要通過財稅政策創新,加大對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入強度和力度,形成政策合力,引導更多的中小企業進入與製造業升級配套需要的生產性服務業,激發湧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實現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地方經濟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

  地方間競爭在加劇,從最初競爭資金,到後來的競爭項目,再到如今的競爭人才。人們會根據在不同區域所獲得的公共產品之間進行權衡,決定自己的居住地。在地方稅收管理權限有限的情況下,各地區之間的競爭事實上是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的競爭。因此,能否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吸引更多的人才,帶來更多的資源,是地方財政和地方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的決定因素。在完善公共服務方面,地方財政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當然,從全國來說,各地區之間的競爭將推動資源更有效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於地方財政收支缺口較大,財力匱乏的地方政府來說,實施“六保”過程中會面臨財力不足的問題,中央政府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給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釐清政府和市場邊界,激發市場活力

  文章指出,財政發揮“四兩撥千斤”的理論基礎是政府支出通過“乘數效應”,激活市場力量,通過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的增長,推動經濟實現內生性增長。因此,積極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一個基本前提是,釐清政府和市場邊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在適合政府購買服務的領域,要做好購買服務的預算,為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組織)留出一定的份額,從而培育更多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到公共服務的供給中,擴大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水平。

  各級政府要創新改革開放政策激活發展動力。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各級政府要推動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暢通國內大循環,重在突破供給約束堵點,重在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要更多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借助市場力量的敏銳性提高投資回報率。

  “適度”也提醒各級政府,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要注重防範財政風險。各級政府還需要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區域發展實際情況,科學論證、有序推進,不能採用“大水漫灌”做法,要根據財力和債務情況循序漸進,減少地方債務風險。要注意通過完善制度防範新的任職周期帶來的債務擴張和債務風險。
  提高財政透明度,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文章分析,中央經濟會議強調,“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在此背景下,尤其要重視發揚財政民主和提高財政透明度,加強財政監督,避免財政資金的浪費和投向出現大的偏差。發揚財政民主,就是要增加人們在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過程的參與度,提高財政透明度,保障財政這塊蛋糕“切得準確”“分得公平”,使財稅政策的效果精准傳遞到每一個人和組織之中,從而不斷提升社會公眾的公平感與獲得感。

  從中國財政民主的發展歷程來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新的《預算法》的實施,中國在預算公開方面邁出了較大的步伐,大眾對財政收支的知情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2020年10月1日起,依據新的《預算法》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開始實施。《條例》第六條對中國各級政府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政府債務、機關運行經費、政府採購、財政專戶資金等情況向社會公開的時間和範圍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同時規定部門預算、決算應當公開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部門預算、決算支出按其功能分類應當公開到項;按其經濟性質分類,基本支出應當公開到款。但是,從預算的人民性上考慮,預算公開在基層政府,尤其是縣和鄉鎮級政府,以及基層預算單位,應該公布更為細致的預算科目,部門預算、決算支出按其功能分類應當公開到目;按其經濟性質分類,基本支出應當公開到項。充分保障大眾對預算及其執行結果的知情權。也只有這樣,才能從實質上保障大眾在財政收支中的參與權。在貼近大眾的基層政府以及基層預算單位的財政收支活動中,要倡導和實踐參與式預算。

  中國財政監督主要體現在對財政支出的監督。未來,中國還要從財政收入端加強監督,要逐步制定稅式支出預算。稅式支出是指因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放棄的財政收入,包括稅收寬免、減征、稅收抵扣、加速折舊、延期繳納以及優惠稅率等,也可以被看成一種特別的隱形支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稅式支出管理實踐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在財政收入進入低增長以及倡導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加強稅式支出管理迫在眉睫。可在已試點地區之外,逐步推廣稅式支出管理改革,在已有的以統計和簡要分析為主的管理實踐基礎上,增加對於稅收優惠政策的定期評估,從而提高支出績效、取消一些不合適的稅收優惠政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