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2021年,科技創新如何有效增強經濟動能?國家統計局等部委近期發布的2021年系列經濟數據中,科技創新亮點突出。
研發投入保持高增長
“2021年,科技創新在防控疫情、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保障國家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在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這樣評價2021年的科技工作。
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達到2.44%,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比上年增長15.6%,占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為6.09%,比上年提高了0.08個百分點。
“研發經費延續了‘十三五’以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態勢,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反映出全社會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同時,基礎研究經費占比也從過去長期徘徊在5%左右,到現在超過6%,說明我們重視原創,正視‘卡脖子’問題,正在厚植基礎、苦練基本功。”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副理事長、研究員趙剛說。
“我國研發投入還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趙剛認為,2.44%的研發投入強度,昭示著研發投入的快速增長與GDP的快速增長密切相關。2021年GDP增速達到8.1%,說明了我國經濟的潛力和活力,“把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繼續堅持科技創新的高投入,才能增強中國經濟的競爭力”。
持續的投入培養了世界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也帶來持續的科研產出。目前,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超過500萬人年。2021年底,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359.7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5件,比上年提高1.2件。
2021年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多項新進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基礎前沿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成果:成功證明凱勒幾何兩大核心猜想,國際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人工合成澱粉,“祖衝之二號”“九章二號”在超導量子和光量子兩個物理體系上實現量子優越性;戰略高技術取得新進展:“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海鬥一號”全海深潛水器打破多項世界紀錄。
創新引領高技術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引領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讓經濟發展具有更高的質量。
2021年,規模以上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4.7%、17%、18.3%、1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7.2%。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馬濤表示,2021年的經濟數據反映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優勢逆勢提升,“從上述品類出口目的地看,除發展中經濟體外,主要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相關產品的進口也有大幅提高。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發展了、壯大了、增強了”。
數字技術的產業乘數作用功不可沒。“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經濟與製造業的融合已經成規模、有溢出,數字技術對製造業的乘數作用開始發力。”馬濤認為,受益於我國數字需求場景增加,數字產業高質量演進,數字經濟研發投入高於行業平均研發投入,加速了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等數字經濟形態對製造業產業體系的重塑。
創新驅動經濟升級,新發展格局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動力和創業活力。2021年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1%。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8.7%。
“高技術產業投資的快速增長,與我國政策導向有關,也與企業認識深化有關。”趙剛認為,近年來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硬科技發展,激勵更多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科技研發和技術改造;經濟下行壓力下國際競爭加劇,更多企業認識到,只有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
“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科技繼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人才隊伍建設。面向未來,下一步的科技改革應如何提升創新動能?
“要形成並激發非製造業市場主體參與製造業創新投入的市場體系。”馬濤說,雖然去年部分規上製造業研發投入和利潤水平都達到近年新高,但我國製造業整體行業利潤率低於新經濟和金融經濟等部門也是事實。完全依靠製造業自身形成能夠滿足國際競爭需求的長期可持續的創新投入,還有較大困難。除基礎應用研究等投入的國家市場框架外,數字經濟、金融經濟、傳統優勢產業等具有較高創新投入潛能的行業部門,應該成為將資源配置到製造業創新升級的主要主體。
趙剛認為,增強創新動能,我國還應加強幾方面科技改革:一是營造更寬鬆的研究環境,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比如研發方向賦予創新主體更多自主權、項目驗證評審工作更多交予第三方專業機構等;二是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尤其要關注扶持困難大的中小微企業;三是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吸收各國優秀科學家參與我國的研發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