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雖然對基改食品採取較嚴格的做法(如食品內含超過 0.9% 基因改造成分的加工食品需加以標示),但每年仍進口大量基改農產品,例如2020年基改大豆進口量占其大豆總消費量的81%,每年還進口約25萬噸的基改大豆油以彌補市場缺口。基於食安考量,為確保基改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歐盟建立了一個法律框架包括:任何基改食品及生物投入市場前,須通過最高標準安全評估,來保護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和環境;制定基改食品及生物的風險評估和授權有效、有時間限制和透明的統一程序(風險分析涵蓋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投入市場的基改食品及生物需貼上清晰的標籤,讓消費者和專業人士(例如農民和食品飼料經營者)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投入市場的基改食品及生物需具可追溯性等。
中國是糧食消費大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大量依賴進口(大豆進口依存度接近84%)。鑒於相關基改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有助於提升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產量,降低對進口依賴,正在加大支援基改技術研發力度。去年為解決草地貪夜蛾(又稱秋行軍蟲)和草害問題,官方正投入耐除草劑基改大豆和抗蟲耐除草劑基改玉米產業化試驗,初步結果發現,基改玉米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達95%,且有助於增產和減少防蟲成本。中國自主研發的耐除草劑大豆,已獲准在阿根廷商業化種植(中國官方未批准於國內種植基改糧食作物)。中國對農業基改生物安全評價管理“以科學為依據,以個案審查為原則”,實行分級分階段管理。近來中國官方已針對基改大豆、玉米展開產業化試點並取得顯著成果,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並核發安全證書,目前開放的兩種基改作物是棉花和番木瓜,是否進一步鬆綁國內種植基改作物,影響深遠,值得關注。
美國既是基改技術研發大國(掌控全球70%農業生物技術核心專利),也是基改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對於基改食品管理係由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和美國農業部 (USDA) 共同把關,來確保基改生物對人類、植物和動物健康是安全的,也監測基改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台灣則由“科技部”、“農委會”和“衛生福利部”共同把關)。根據美國國家生物工程食品揭示標準(National Bioengineered Food Disclosure Standard),2022 年1月1日起,將強制規定食品製造商、進口商和部分零售商須對經基改工程或含有基改成分的食品進行標識(稱生物工程食品Bioengineered Foods簡稱BE,不是用GMO),進口商亦須遵守與國內實體相同的要求。但對於年收入低於 2,500,000 美元的小規模食品製造商生產的食品,以及在餐館、食品卡車、火車、飛機、熟食店和類似場所供應的食品,即使產品含有生物工程成分,也不需要貼有生物工程食品標籤。
台灣查驗登記核准基改作物僅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等5種,採強制標示,若非有意攙入基因改造食品原料超過3%,即視為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須標示“基因改造”等字樣,目前台灣仍禁止種植基改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