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司法部終止“中國行動計劃”
http://www.CRNTT.com   2022-03-04 09:58:12


 
  “中國行動計劃”之後是什麼?

  高度開放和國際化不但給美國帶來了一流的人才和智力資源,多元化並富有活力、創造力的學術共同體,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和豐碩成果。美國作者所著的科學與工程論文在全世界被引用頻率最高。與此同時,在全世界多個國家作者合著的科學與工程論文中,35%的文章至少包含一名美國作者。即使在美國近年來對中美科技交流與合作設置重重障礙的背景下,中美兩國的研究者仍然互為對方最重要的合作夥伴,美國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和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中,有65%是美中合作的成果。

由此可見,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將正常的、對雙方互利的研究合作與學術交流視為“洩露機密”,將在科學界普遍存在的、基於科學家個人興趣和科學共同體共識的學術兼職、訪問工作、國際評審視為隱瞞和欺詐,戴著有色眼鏡、甚至用放大鏡、顯微鏡去“檢查”科學家的行為,本身就是反科學的。而當科學議題被“政治化”,國家安全被任意化、擴大化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術獨立與自由受到挑戰、科學家的職業信心受到打擊,而這從長遠來看對科學事業的影響是巨大的。

  “中國行動計劃”被終止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對中國在科技領域遏制思路的轉變,我們更應關注的是“中國行動計劃”之後是什麼?特朗普時代以來出台的技術出口管制、留學簽證限制、科研項目審查等一系列措施,不是美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助力,反而是阻力。美國科技界的有識之士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因而,在當前形勢下,更應加強中美雙方科技界、特別是學術共同體和民間的對話與交流,使科學能夠回到自身應有的軌道上來,把科研活動包括合作的選擇權交還給科學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