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稻米存量充裕,短期內應該足夠供應,米價不會受到影響。雖然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榖物數量有限(2021年台灣自烏克蘭進口玉米73724公噸、高粱3491公噸、小麥668公噸、大麥525公噸、葵花油3389公噸;自俄羅斯進口小麥633公噸、燕麥325公噸、大麥92公噸),且台灣備有庫存,事先也簽訂採購契約,短期內對黃小玉需求及價格,應不會受到立即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每年需進口高達612萬公噸的穀物,對外依存度超高(輔導轉作雜糧未見具體成效)成為台灣農業發展的軟肋,且今年1-2月台灣黃小玉進口數量不增反減,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11%、51%,41%,價格分別上漲12%、26%及34%,若俄烏爭端及西方制裁持續,勢必造成國際穀物供應、交易及價格的大波動,台灣後續採購會受影響,廠商迫於現實,還是會把原物料上漲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導致物價上漲,加重農民及消費者負擔,對家庭消費也產生負面影響,恐引發新一波民怨;同時,消費者亦會減少非必要性支出,恐引爆停滯性通膨風險,蔡政府不能只顧選舉!
疫情、極端氣候、突發性戰爭衝突,充分暴露出全球糧食供應鏈的脆弱性。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台灣呈現老化、弱化、鈍化的農業,必須進行全面結構性調整,去蕪存菁,降低對國外原物料的依賴,才能真正顧好民眾的巴肚!
(作者:李武忠,台灣農漁經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