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為何叫停“中國行動計劃”?
http://www.CRNTT.com   2022-03-18 09:20:28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者孫成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行動計劃”的實施,一方面直接影響了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和人文交流的頻率和密度,大大降低了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積極性,對一部分科技人才造成誤傷;另一方面削弱了中美民意基礎,加劇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激化美國國內對華裔、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此外,還引發了科技領域的“寒蟬效應”,讓更多少數族裔科學家對自身處境產生擔憂。“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很大程度得益於其開放包容的人才體系吸引了全球各國的科技工作者進行交流合作。然而,美國將國家安全泛化到科技、教育領域,對美國科技人才造成更多負面影響,削弱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全球吸引力。”他說。

  批評不斷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司法部助理部長馬修·奧爾森近日表示,司法部此前對“中國行動計劃”進行了為期數月的審查,並得出結論:亞裔美國人和學者社區長期以來對該計劃的批評是有道理的——該計劃不僅助長了歧視,還損害了美國吸引頂尖人才和推動科技進步的利益。

  3年多來,“中國行動計劃”不斷受到美國科學界和民權組織的批評。全美各大學將近2000名學者曾聯名致函美司法部長,質疑該計劃;20多個亞裔團體曾聯名致函美國總統,要求停止該計劃;美國華人聯合會在美司法部外組織抗議示威活動要求停止“中國行動計劃”;192名耶魯大學教授曾聯名致函美國司法部長加蘭稱,該計劃存在根本性缺陷,要求停止該計劃。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主編霍爾頓·索普撰寫社論文章稱,該計劃嚴重阻礙了中美科學合作,與科學界的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孫成昊分析,如今,美國暫停“中國行動計劃”,主要原因是該計劃在實操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擴大化和扭曲,影響了美國科技工作者的正常交流,加劇了對亞裔等少數族裔的種族歧視,這些社會問題是拜登政府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拜登政府暫停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處理該計劃在美國國內引發的社會問題,並不意味著美國對華態度發生大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