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推動共同富裕
http://www.CRNTT.com   2022-03-31 09:16:02


 
  首先,強化文化建設,增強農民持續增收的精神動力。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以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全面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增強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精神動力。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提升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揚“勤勞創新致富”理念,鼓勵農民靠勤勞奮鬥實現持續增收,創造更美好生活。

  其次,拓寬農民持續增收的基本路徑。基於農民收入構成,多措並舉拓寬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潛力、培育增收動能。一是不斷加強幫扶,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在當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占比超過40%,是農民增收的“壓艙石”。必須發揮大中城市的就業帶動作用,面向農村居民開展訂單、定向、定崗等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就業能力;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創造靈活就業崗位、發展共享用工,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培育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業,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二是推進產業融合,挖掘農村內部增收潛力。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遊、農村電商等產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並通過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種糧農民能獲利、多得利。三是加快農村綜合改革,擴大資產收益。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開展使用權抵押融資;鼓勵農民採取自營、出租等方式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四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積極增加轉移淨收入。健全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業農村力度;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水系源頭地區、自然保護地轉移支付力度。

  再次,強化公共服務,夯實農民持續增收的社會基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築牢民生保障底線,既可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為農民持續增收創造良好社會環境。一是加大對低收入農民群體幫扶力度。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強化開發式幫促機制,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對勞動增收能力較弱的農村居民,強化“幫扶+保障”機制,逐步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強化兜底保障機制,提高他們的生活幸福感。二是補齊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短板。加快城鎮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提升農民知識水平與專業技能,加快培育職業農民,增強農民勤勞致富本領;提升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水平,推進農村養老助殘設施建設,破解農民勤勞致富的“後顧之憂”。三是開展未來鄉村建設。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核心功能配套設施的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引領品質生活、呈現未來元素、彰顯鄉土特色的鄉村新社區。

  最後,強化實施保障,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各項舉措取得預期效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要抓好落實,久久為功。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責任,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推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二是堅持規劃引領。各級政府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確定農民持續增收總體目標與階段性目標,制定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強化目標任務考核。三是堅持分類指導與示範引領。農民實現富裕有先有後,農民持續增收也會有快有慢,不可能齊頭並進。全國鄉村地域廣、農民群體大,必須科學把握不同地區農村的差異性特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精准施策、梯次推進、滾動發展,持續推動農民增收致富。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謝天成(北京建築大學城市管理研究院研究員)、施祖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原國務院參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