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發展格局的歷史邏輯及其對廣東的現實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22-04-01 09:29:19


 
  對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現實啟示

  通過對我國經濟循環體系歷史演化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經濟社會涉及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只有各環節有效暢通,整個國民經濟才能有序運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的變遷就是一個不斷解決生產到消費的堵點難點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以發展重工業為主要模式,導致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不合理。“三線建設”出於國防考慮,將企業開設在“靠山、分散、隱蔽”的地方,導致流通不暢。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城鄉循環”互動,因落後的基礎設施,導致流通成本增加。改革開放後一度採取的以農補工、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導致人民收入提高緩慢,消費對經濟拉動力不足。新時代以來,通過擴大內需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我國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為融入全球市場競爭提供了主要支撐;但高房價、高物價抑制了消費水平,造成了內需周期性疲軟。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東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主戰場中選准自己的定位。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作為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雙循環”的交匯點,具有鏈接世界、輻射內陸的獨特優勢,肩負“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特殊使命,必須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獨特作用,扎實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要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打通各個環節,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在生產環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通過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強化“生產”的供給功能。創新既是刺激消費、讓消費升級的第一拉動力,也是構建新的區域性產業優勢的勝負手和穿透循環堵點的關鍵一環。要積極探索新型舉國科技體制“廣東路徑”,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鵬城國家實驗室、廣州國家實驗室等10家國家級、省級實驗室建設,加快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妙激光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裝置建設,力爭催生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深入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加快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設備等領域解決“卡脖子”問題;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技術變革,推動廣東現有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實現根本性轉變。同時,強化製造業立省,做大做強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一批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廣東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另外,要強化營商環境建設,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數字政府建設、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營造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增強產業鏈集聚優勢,讓廣東成為國內外創新要素集聚的窗口。

  在分配環節,實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在推進共同富裕中不斷凸顯“分配”的撬動功能。要有效地推動雙循環,就必須實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一是實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實好中央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發揮好稅收調節、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作用,完善“6•30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等機制,積極培育慈善組織;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二是大力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用好“雙核+雙副中心”“灣+帶”新一輪廣東省內對口幫扶,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特別合作區等“飛地經濟”模式,推動各功能區深化產業統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這個難題。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用好“小切口大變化”民生實事辦理制度,完善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保障體系,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

  在流通環節,發揮樞紐輻射帶動作用,發展現代供應鏈,在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不斷加強“流通”的聯通功能。一要加快建設暢通便捷的現代物流體系。推進“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優化陸海空等物流體系,加快推進國家物流樞紐、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廣東供銷冷鏈物流網建設,有力服務內外循環暢通。二要創新供應鏈的發展。加快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與供應鏈的有效融合,鼓勵企業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促進廣東過剩產能“走出去”,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要提升服務便利化水平。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投資、生產、服務等網絡的流通,構建以供應鏈、產業鏈、金融鏈為基礎的經濟生態圈。

  在消費環節,充分把握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機遇,有效激發內需潛力,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中不斷拓展“消費”的支撐功能。擴大內需是激發國內循環潛力、積蓄發展動能的必然選擇。一是牢牢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堅持以產業投資拓展內需,下大氣力推進惠及民生的基礎工程、新基建等項目落地;推動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穩步提升人民的消費能力。二是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建立統一規範公平的對外資對等開放制度。實施“粵貿全國”“粵貿全球”計劃,加大力度開拓國內市場,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三是支持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內供給結構一時難以跟上居民消費升級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適度擴大優質消費品的進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廣州要抓住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契機,進一步增強廣州交易服務平台、消費商圈、展覽展示、數字消費對全國的輻射帶動能力,協同打造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深圳要圍繞建設全球重要商貿中心戰略定位,打造多元多層次消費新場景,激發消費新熱點。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陳雷剛(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處處長、廣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