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衝突將延伸至太空。”俄烏衝突伊始,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迪金森就拋出了這一論調。事實上,俄烏衝突戰場上所有軍事行動的背後,幾乎都有各方太空力量博弈對抗的影子。雖然美國一直避免直接“下場”同俄羅斯進行“面對面”交鋒,但其一直為烏提供太空信息支援。此外,美國還讓盟友中斷同俄羅斯的航天科技合作,並對俄航天產業實施制裁。有評論指出,這些舉動暴露出美國的圖謀不軌——欲借俄烏衝突之機推進太空戰略、強化太空霸權。
模糊軍民界限,將民商實體拉入戰爭。近年來,美國一直推進所謂“彈性太空”建設,企圖混淆軍事與民商的概念邊界,將商業實體和普通民眾拖入太空軍備競賽,從而強化自身太空優勢地位。2021年發布的《美國太空重點事項框架》更是明確提出,要利用商業太空能力滿足國家安全需求。此次俄烏衝突中,美軍就實際運用了這一概念。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的第二天,在美國軍方授意下,美國麥克薩技術、黑色天空等公司持續向烏提供俄軍兵力調動衛星影像;美國鷹眼360公司通過監測GPS干擾定位俄軍裝備部署;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不僅為烏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還向其輸送了大量“星鏈”衛星通信終端。這次衝突,俄軍多名高級軍官陣亡。外界猜測,這與美國公司將大數據支撐下的人臉識別技術與烏方共享有關。
拉攏歐洲國家,加快構建太空軍事聯盟。對美國而言,建立太空軍事聯盟可以實現聚集資源、共享信息、分攤經費等目的,有助於保持其太空領先地位。近年來,美國先後與100多個實體簽訂太空態勢感知數據共享協議,企圖打造“太空北約”聯盟。美國與英、德、法等盟友於今年2月簽署了《聯盟太空作戰願景2031》。一定程度上說,這份文件為美國和盟友共同開展太空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為進一步推動構建太空軍事聯盟,此次俄烏衝突中,美國以保障盟友安全為由,一邊在烏克蘭大肆開展軍事情報支援和信息戰活動,一邊敦促歐洲國家升級換代武器裝備系統、加速推廣新的軍事數據接口標準。這些舉措無疑都在試圖將歐洲國家緊緊捆綁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戰車上。
破壞國際航天合作,謀求建立太空技術優勢。美國的《國家太空戰略》和《國防太空戰略》等文件均強調,要修訂並協調太空政策、法規、出口管制和全球商業活動管理措施,保護美國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俄烏衝突發生後,美國在半導體、電信、導航、激光、微電子和傳感器等尖端技術領域對俄羅斯發起制裁,其目的之一就是限制俄太空技術發展。此外,由於美國煽風點火,俄歐關係惡化,雙方幾乎中斷了航天領域的所有國際貿易合作,而美國則趁機搶走了歐洲的大量衛星發射訂單。可以預見,未來歐洲在太空領域對美國的依賴將有增無減,世界航天發展格局很可能因此發生改變。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