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應對全球通脹危機需綜合施策
http://www.CRNTT.com   2022-04-12 09:27:55


  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自去年起,通貨膨脹就成為全球經濟討論中的高頻“熱詞”。從一開始各金融機構宣稱通脹“沒有到來”,到認為通脹出現“只是暫時情況”,如今變成各相關指數創幾十年來新高,這一切在短短幾個月內發生,給全球經濟帶來恐慌情緒。

  環球時報發表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文章認為,從數據上看,今年2月各國的通貨膨脹率還未來得及體現俄烏衝突的影響,3月相關數據必然高企。接下來,無論俄烏衝突是否會很快結束,又或者歐洲的能源政策是否將發生轉向,短期內全球的通脹高位趨勢都不會改變。

  今年對於美歐各國而言非常重要,多國正在進行大選或換屆準備,通貨膨脹是民眾最關心的民生話題,勢必也將成為大選中的重要話題。美國總統拜登稱將首要關注通貨膨脹,今年美聯儲已經有了極其明確的縮表表達,下一步美國可能將大幅且快速加息。在法國等歐洲國家,食品、能源價格上漲導致抗議、罷工頻發,歐洲央行預期年內也將宣布加息,然而歐洲經濟復甦態勢不如美國,而且歐洲地區受環保因素、地區衝突影響更大,因此通過一味加息,能不能降物價,會不會給經濟帶來更大“打擊”,這些都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

  文章分析,當前全球通脹的形成,主要有幾個因素。第一,受疫情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政府實行貨幣財政政策大放水,造成需求旺盛和資產泡沫,這是需求型通貨膨脹;第二,2021年多國因疫情因素出現勞動力不足,由此帶來供應鏈不暢,導致商品成本升高,這是供給型通貨膨脹;第三,俄烏衝突的爆發,俄烏作為能源、糧食出口“重鎮”,導致全球能源與糧食供應緊張,這是突發情況造成的通貨膨脹。此外,由於近些年歐洲較為激進的環保政策,加上全球氣候災害頻發,這些都進一步推升了能源和糧食價格。可以說,當前的通貨膨脹問題看上去是個經濟問題,但其背後是全球近些年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叠加所致。

  文章指出,在當前形勢下,我們特別需要警惕通貨膨脹高企帶來的一系列後果,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數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全球性問題,包括貧富差距拉大、族群撕裂、逆全球化等。

  從國家內部看,不同階層的矛盾將愈發突出。在通貨膨脹快速發生的背景下,不同階層民眾所受的影響不同。首先,物價上漲對最貧困人群影響最大,他們的支付能力可能難以維持基本生活保障。其次,中間階層應對通脹風險的能力比想象的脆弱。最貧窮階層能夠得到政府補貼、減免和實物發放,而中間階層往往靠勞動收益,其收入在通貨膨脹形勢下明顯“縮水”,且難以享受補貼和減免政策,因而中間階層的較低收入者更容易“降級”,出現“下流化”傾向。最後,社會富有階層受通脹影響較小,而且由於其擁有更多證券、投資,其收益未必減少,社會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從不同國家來看,欠發達國家應對通脹風險的能力弱於發達國家,這會進一步加劇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分化。從基礎物資供應看,以糧食供應為例,雖然目前全球糧食的總生產、供給與需求量基本平衡,但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仍然存在明顯不平衡。當前的通貨膨脹和地區衝突已經導致一些產糧大國的“惜售”和富裕國家的“搶購”,這會給貧窮和缺糧地區帶來更大壓力。從政策空間看,美國及歐洲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採取快速加息的方式應對通脹,而新興市場及不發達地區受通脹影響更早,通脹率早已大大高於發達國家、也遠高於預期,而且它們在連續加息後仍然處於高位難降的狀態。

  如何應對當前嚴峻的經濟通脹形勢,除了各國貨幣政策發力,恐怕還需要多面出擊、多面協調、積極改革。在疫情應對上,各國需要更多的合作、溝通和共識,加大有效疫苗、有效治療藥物等臨床測試和使用推進,要盡快實現全球物流鏈的正常化和通暢化。在地緣政治衝突上,各方更需要加強合作協調,積極勸和促談,減少衝突外溢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多發災害,國家需要認真審視環保和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摒棄一些激進觀念和政策。同時各國也要更加關注國際和國內的階層分化等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