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用好十年禁漁窗口期與時間賽跑
http://www.CRNTT.com   2022-04-13 13:31:28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據新華社報道,“巡江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一團團新出生的小魚苗,數量眾多。”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園長江邊,從警13年的長航公安民警嚴謹望著水清岸綠的景象對記者說,“長江水生生物數量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

  9日上午,在這個由宜昌市政府和三峽集團共同設立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約23萬尾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流長江,規模超過過去10年子二代中華鱘放流總和,放流規格與年齡梯隊豐富性也為歷年之最。

  “此次放流中華鱘均為2009年以來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流延續‘中、青、幼’相結合的科學策略,最大年齡13歲,最小年齡半歲。”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姜偉介紹,年齡13歲的子二代個體中,部分雄性個體進入了性成熟期,這在往年少有,對野外種群數量補充和年齡結構調節意義重大。

  在地球繁衍1.4億年、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鱘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近年受涉水工程、航運、捕撈、污染等影響,群體數量逐年減少。科研部門統計,每年洄游至葛洲壩下的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已經由1982年的1000多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50尾。

  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華鱘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作為我國唯一專門研究中華鱘的研究機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自1984年以來已連續開展65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累計放流數量近530萬尾。

  “當前中華鱘野生種群繁殖艱難、種群數量極度瀕危,依托人工種群開展的放流有利於中華鱘野生種群繁殖恢復。”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一周年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此次大規模放流對持續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促進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具有別樣意義。

  從事長江水生生物研究和保護多年的姜偉坦言,長江流域2020年開啟十年禁漁後,部分小型魚類為代表的水生生物快速繁殖,數量大量增加,但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生物多樣性水平的提升卻很難一蹴而就。“珍稀特有物種的恢復十分艱難,我們仍在與時間賽跑,盡量緩解野生資源衰減對中華鱘種群繁衍的不利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