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前台大醫:任何人確診不意外 首要管理輕症
http://www.CRNTT.com   2022-04-18 15:01:44


林氏璧表示,如果真有百萬人以上確診,要好好思考什麼樣才是最有效的輕症管理。(照片:林氏璧臉書)
  中評社台北4月18日電/台灣本土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不排除破百萬人染疫。台大醫院前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而我們要好好思考,如果真的會有百萬人以上確診,什麼樣才是最有效的輕症管理?哪些人才是須要努力保護他們盡量別感染,哪些人就算確診也不需要太擔心,不需要像過去兩年一樣堅壁清野要把所有感染鍊都阻斷?這個政策和做法的轉換絕對會有陣痛期,但隨著感染人數更多,肯定會往這個方向走的。

  以下為林氏璧臉書全文:

  台灣確診破千 陳時中不排除破百萬例 

  建議縮短檢疫天數 以快篩取代PCR

  本集錄音於4月15日晚間。

  這幾天部長有幾個發言:

  1.從各國經驗看來,台灣勢必要接受一波大規模染疫,才有可能平息。

  2.以台灣過去的防疫經驗來看,推估台灣染疫率應該會與香港、紐西蘭雷同,大約落在人口15%至16%,等於會超過300萬人,未來兩週是密切觀察期,須注意確診人數是否出現指數成長。

  3.縮短日期需要仰賴科學根據,“可能性當然是有的”,但依據國外經驗,縮短到7天比較普遍,但也有部分國家採取5天,將依據疫情適當調整,同時也會與專家討論。

  4.何美鄉老師上週在有話好說也提到,從外國經驗來看,美國總人口25%染疫、新加坡20%,大概在10幾%的時候確診數下降,日本則是在總人口3.5%確診時逐漸下滑。何美鄉認為台灣應該會介於新加坡跟日本之間,因為人口密度沒那麼高,天氣較溫暖,準備工作十分完善,預估會有10%,也就是一百萬人確診,“大家不用緊張,大概一半以上都是沒有症狀。” 她強調,不要去看確診人數,而要看重症的比例。
 
  我的解讀:

  1.很多人在問疫情何時會和緩。看世界各國這次的經驗,一旦進入社區感染後,如果自然感染+打疫苗者沒有到一定的臨界點,疫情就不會很快下來。因此部長或是美鄉已經都在估大概要多少確診人數才會讓疫情和緩。我則認為可能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起起伏伏,但只要能把疫情壓在一定範圍,盡量不要指數成長,不會影響醫療量能,讓疫情"溫和的傳播",那我們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程度正常的生活。

  2.這裡我對日本的數字有些意見,因為日本一直以來PCR陽性率偏高,檯面上進入2022年日本僅確診564萬,是日本1.25億人的4.5%,但我相信實際確診絕對不會只有這個數字。

  3.就算看這兩年總數是確診738萬,是全人口的6%,我相信這也是大大低估。日本可以在去年奧運後維持一段時間的緩和,應該是之前已經感染了非常多人加上疫苗施打的成果。而新出現的Omicron,又可以把多數人再感染一波 。

  4.若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有百萬人以上確診,輕症要如何有效管理,絕對是重中之重。我認為我們應該要開始把確診,隔離,疫調匡列的力氣放在和老人家相關的地方。但如果都是年輕人的學校,沒有老人家的家庭,我認為可以朝著以快篩取代PCR,縮減確診後或是接觸後隔離日期來調整。

  5.上週我有個好友家中小六女兒班上有確診,因此女兒居家隔離,全班停課10天。在前幾天安排去醫院做PCR,後續在家中要再做四次快篩。他和我描述衛生局人員很辛苦的每個人聯絡,安排女兒坐防疫計程車到醫院做PCR,現場排隊排了一個小時。這是上周的台北市,而新北市的家長就反應顯然確診人太多,安排時間須要更久。

  6.如果感染規模繼續擴大,我相信這樣的狀況會層出不窮。我們須要一直重複這樣的循環嗎?我認為這第一套PCR,可以考慮用快篩取代。出門去做這趟PCR,會不會原本還沒感染,結果出門一趟反而被感染?

  7.然後確診者或是接觸者的隔離期可以考慮縮短了。確診者最有傳染力的時間是在有症狀的前兩三天到後三天,真的不需要隔離到10天。接觸者是否要如臨大敵全班隔離,是否要隔到10天,我覺得都可以討論。起碼,可以從國中高中生已經打完兩劑疫苗的族群開始實施看看。

  8.防疫計程車,衛生局人員如果都一直消耗在這些得病也絕大多數都是輕症的年輕學生,真的之後開始老人家確診變多之時,會壓縮到他們處理的時間的。

  最後講個結論,現在開始,你身邊任何人確診都不意外,大家要習慣。

  而我們要好好思考,如果真的會有百萬人以上確診,什麼樣才是最有效的輕症管理?哪些人才是須要努力保護他們盡量別感染,哪些人就算確診也不需要太擔心,不需要像過去兩年一樣堅壁清野要把所有感染鍊都阻斷?

  這個政策和做法的轉換絕對會有陣痛期,但隨著感染人數更多,肯定會往這個方向走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