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售自制菜引官司,不只是個法律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2-04-26 14:10:22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據光明網報道,近日,一則“農民賣扣碗被舉報三無產品,法院判罰其退賠5萬”的新聞引發熱議。重慶一家名為“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的網店,因在網上賣出一單150份未貼食品標簽的自制熟肉,被買家要求退還全部貨款,並賠償10倍交易金額,總額將近5萬元。法院一審和二審均作出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

  店在網上開,禍從天上來,對這筆爭議訂單及其所引發的法院判決結果,“毛媽媽”一家顯然無比委屈。從她們的角度來看,網店辦理了營業執照和相關合法手續,食品安全沒有問題,食品標簽也有,只是這次售出的扣碗、粉蒸肉、燒白屬於新產品,還沒得及貼標簽。一家人辛辛苦苦地生產製作,本想借著網絡平台的渠道紅利,靠手藝創收致富,沒想到不僅惹上官司,還要賠償數萬元。

  在委屈之外,“毛媽媽”一家恐怕還覺得很憤懣。賣的是單價並不高的土特產、自制菜,這次卻被判罰賠償數萬元,她們覺得是被買家“套路”了。根據她們提供的信息,買家邵先生在這筆爭議訂單之前,曾用另一個賬號買過一單同款產品,當時已經發現食品存在無標簽的瑕疵,後來一次性購買150單,這讓賣家自然聯想到所謂的“職業打假人”。

  雖然賣家覺得委屈憤懣,但是法院一審和二審的判決於法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條明確指出,“食品經營者銷售散裝食品,應當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以及生產經營者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內容”;第一百四十八條還規定,“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法院正是根據法條的明文規定,作出上述判罰。至於買家是不是“職業打假人”,並不影響其以消費者身份依法維權。

  這個事情很容易引發公眾的共情,似乎代表公眾樸素情感的道德與法律在這裡發生抵牾。在以往涉及職業打假人的維權事件中,雖然也有爭議,但對這些通過法律途徑主動打擊市場流通的假冒偽劣產品、對市場消費環境起到淨化作用的行為,人們大多在感情上是理解和認同的。而在這個事件中,許多人對賣家頗多同情。我們當然不是要指責依法維權並獲得法院一審和二審支持的買家,而是要指出,在法院依法作出的判決之外,還有一些值得被審思的細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