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這麼做的前提是,進行所謂普遍防護(universal precaution),也就是把周遭所有人都當成確診者,不論到哪裡、跟誰在一起,都做好該有防護。當然,如果是值得脫下口罩的人或場合,那就脫吧,否則就不值得冒這個險。
然而,日本能這麼做,而且重症率很低,前提是老人家第三劑打到九成,這一點恐怕台灣做不到。
於是,台灣還是必須進行接觸者篩檢、自行居隔,以避免疫情擴大。當每日新增太多,這些都得自己來,不可能靠官方通知或管理。包括確診以後的居家休養也是如此。
比較麻煩的是:如何知道自己或家人會不會變成重症?演變成重症要多久時間?一開始的跡象是什麼?
就因為這一點,使得整個疫情的死亡率很難推估。醫療量能會不會無法負荷,也無法逆料,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台北市說如果醫療量能無法負荷,會考慮軟性封城,也就是管制社交接觸,其實全台也是如此。現在當然中重症比例與佔床率看起來都還是涼涼的,然而當新增破十萬,一切就會不同。
韓國、香港、新加坡與紐西蘭,每一國在過去三、四個月都曾經管制內用,就看雙北能撐多久了。
上海在到達新增兩萬前的曲線跟台灣不是很像,而是完全一樣,因為這是數學。一封城,曲線就折彎下來了。雙北如果進行軟性封城,比如停止內用,馬上曲線也會折彎下來。
當然也可以清零。但清零在台灣已是過去式了。全世界只剩中國大陸還在清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