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據大公報報道, 4月28日,日圓兌美元匯率跌破131,日內跌幅達2%。日圓匯率大跌引發國際外匯市場一連串“巨震”,非美貨幣兌美元全線大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破6.65關口,創下2020年11月以來的新低;歐元兌美元跌破1.05關口,為近五年以來的新低;英鎊兌美元跌破1.25關口,為2020年7月以來首次。美國州際交易所(ICE)美元指數一度升至103.71,刷新2017年1月以來新高。
自美聯儲3月份加息以來,國際投行對貨幣政策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際油價大漲削減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對美聯儲加息構成的挑戰;二是美元升值對土耳其、阿根廷等新興國家的匯率及債務市場帶來威脅。但此輪日圓兌美元匯率大跌正在發出強烈的信號,警告我們的注意力不應該集中在美國和新興國家,而是美國之外的所有國家;美元面臨的國際原油的挑戰,同樣適用於非美元貨幣,後者的挑戰可能更為嚴重。
換言之,很少人意識到,美國之外的國家可能遭受“雙核”打擊:一是美聯儲的緊縮政策推動美元指數上漲對金融市場帶來威脅,尤其是負債率高且仍在堅持寬鬆政策的國家;二是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也對金融市場帶來威脅,尤其是能源、糧食及大宗商品自給率低的國家。對於仍堅持寬鬆政策且能源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來說,“雙核”帶來的衝擊呈現相互增強效應,國內資本主動或被動地追逐美元的同時又追逐國際原油,更大規模地拋棄本幣,進而衝擊匯率、債務、證券、房地產及所有金融市場。
在過去的每一輪美元緊縮周期中,新興國家都會遭遇一定程度的金融動蕩,但這一次不一樣。能源依賴度高與長期維持寬鬆政策的日本,以及正在陷入能源危機的歐洲,成為了可能遭遇“雙核”衝擊的危險經濟體。
日美貨幣政策相背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