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美術館事業飛速發展,在文物保護、藏品研究、展覽陳列、教育傳播、國際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排隊打卡博物館美術館,成為一種新風尚。美術工作者敏銳捕捉到博物館美術館參觀熱潮,精心構思,巧妙地把現場參觀的觀眾與正在展出的文物、藝術品組織在同一畫面之中。這種畫中有畫的形式,深化了創作的內涵,畫裡畫外共同表達著博物館美術館的職責與使命。
精神感召的回響
博物館美術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當今博物館美術館的使命,不僅是對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對美術作品生動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讓它們“活起來”,尤其是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熱起來”,豐富人們的歷史文化滋養。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各地掀起參觀紅色場館和主題展覽的熱潮。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中國美術館“偉大征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等展覽上,一件件革命文物,訴說著昨日的苦難輝煌,一幅幅優秀黨史題材、現實題材美術經典和新作,以藝術的形式詮釋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一些美術工作者以此類主題展覽為創作內容,藝術地再現觀眾參觀紅色文化場館、傳承紅色基因的景象。比如,張春霞中國畫《經典永流傳》、閆軍中國畫《紅色記憶》、桑建國中國畫《博物館系列·高炮》、胡江中國畫《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均以人們參觀紅色文化場館為主題,帶領觀眾一同走入火熱的革命歲月。這些美術作品恰到好處地發揮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畫裡畫外凝聚著磅礴向上的力量。
還有一些美術作品,聚焦我國博物館美術館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使觀眾在今昔對比中感悟愛國情懷,感受時代發展。沈啟鵬中國畫《風物聿新》便記錄了1905年我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作者以細膩的筆法,刻畫了以一己之力創辦博物苑的張謇,以及為南通建設而奔走的諸多學者名流。畫中30多個人物形象均有據可考,仿佛正從歷史中走來。如今,南通博物苑(張謇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無論是畫中的博物館,還是博物館中的畫,都已成為人們了解歷史、獲得精神滋養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