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變局叠加世紀疫情的大背景下,新基建是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新基建有利於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就像工業時代的石油、礦石一樣,數據是未來人類社會的財富源泉和重要生產要素。但我們還缺乏激活這個生產要素的基礎設施,即將數據的“采、傳、存、算、易、用”等環節形成完整產業鏈的基礎設施。新基建已在“采”(如物聯網)、“傳”(如東數西算)、“存”(如分布式數據中心)方面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建設,在“算”(如算法庫)、“易”(如數據交易所)、“用”(如行業數據平台)方面也進行了大量嘗試。面向這六個環節建立起來的新型基礎設施,將加速數據的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
——新基建有利於重塑各行業的基礎規則。新基建所形成的互聯互通、物理數字相融合的基礎設施,是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社會的共性認知將走向數字化,形成基於數字技術的信用、認證、交易、法規、文化和倫理體系,並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農業、工業、服務業也會隨之發生革命性改變。
——新基建有利於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統一大市場是要素和規則層面的統一,有助於提高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和效能。要建立統一大市場,就需要新型基礎設施的大力支撐,在土地、資本、科技、人才、數據、交通、能源等多方面形成全國要素資源網絡,充分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
——新基建有利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變革、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突破舊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機遇。中國通過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將助推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新基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巨變,在這樣一個產業大變革的時代,布局未來基礎設施正當其時;從內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體量超過110萬億元人民幣,數字化發展、低碳化發展已成為主旋律,開展新基建已經具備良好條件;從技術成熟度來看,由於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中國具有海量數據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等優勢,有利於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完成新基建任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賈平凡採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