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劉尚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理念
http://www.CRNTT.com   2022-05-26 09:06:15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演化的產物。市場經濟並非資本主義特有,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偉大創造,具有磅礴的生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理念是人民至上,充分實現市場有效、政府有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強調價值理念,有利於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走好自己的路,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於中國可持續發展、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吸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歷史教訓

  從歷史角度觀察,市場經濟蘊含著一種“創造性破壞”機制。“破”的是舊技術、舊產品和舊結構,“創造”的是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結構。市場經濟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是從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的,從蒸汽機廣泛使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電氣化、內燃機廣泛使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了全球市場體系的構建。二戰之後,全球經濟重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以及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都離不開“創造性破壞”力量的推動,人類文明呈現出加速演進的態勢。

  市場競爭帶來“創造性破壞”,市場經濟也引領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產生後所實現的生產力是史無前例的,但其經濟是在一個接一個的危機中發展起來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以及人與自然衝突造成的環境危機、全球競爭搶奪利益帶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和正在演化的全球大變局,都反映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宿命——可能如熊彼特所言,最終為自己的成功所毀滅。

  自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就總是伴隨著各種危機。不斷爆發的危機,迫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得不進行適應性調整。在工業化進程中,美、英、日、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環境危機。比如,“八大公害事件”危及人類生命健康,導致發展不可持續。這些國家不得不通過律法改革、稅費改革、技術創新、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等措施進行改良。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工業化之路的教訓是深刻的,遺憾的是,很多後發國家仍沒有避開這條工業化之路。

  在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兩極分化,催生生產過剩危機,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危機頻發和工人階級不懈鬥爭迫使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從美國羅斯福新政,到英國《貝弗裡奇報告》及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福利制度,一度大幅度矯正了市場經濟的“馬太效應”,中產階層擴大,貧富差距縮小。然而,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大行其道,貧富差距又再度擴大,財富聚集和集中的趨勢在不斷強化。貧富差距向社會深層傳導,並在代際之間傳導、固化,中產階層縮小,社會極化現象加重。社會福利制度在選票政治機制的作用下,在一些國家變異為發展動力日漸弱化的“福利陷阱”,財政不堪重負,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抬頭,社會矛盾加劇。疫情全球蔓延、“數字鴻溝”等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貧困人口不斷增多,社會不平等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