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問題 如何由“勢”而觀
http://www.CRNTT.com   2022-08-29 00:13:28


 
  “勢”是構成一個必然性概念出現的,見之於現况的局勢,它造就一種客觀約束性,限制了身處局勢之人的選擇性空間,見之於歷史的趨勢,它意味著一種必然性實現,在構成現實與過去的局勢內部,推動現况朝向趨勢的自發性演進。歷史必然是張弛、伸屈、治亂、抑揚等張力之交替,這並非任何形而上學原理體現在時間上加以必然實現的作用產物,而是服務於進程的內在需要所產生的必然現象,因為其中正在其作用的正面或者負面因素,注定將走到盡頭,而與之互補或對立的因素便會取而代之。整個進程是作為一種必然性,作為現况的一種內在性,在進程的演進中自發實現自身,任何抗拒則是徒勞的。

  構成一種生成性的“勢”,在生成變化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種作為調整的力量,該力量使得人們針對於“勢”之演進所訴諸的手段,構成一種有作用力的配置。總的配置的原則是,順應這一客觀必然性之“勢”的自發演進,利用事態之推進中的趨勢,讓內在於現况中、構成“情勢”所提供的布置自行實現,並助益於這一自發性進程的合時合宜,而“時間”構成了最關鍵的歷史因素,被操作者加以體認與內化。王夫之認為,在順應交替作用的趨勢邏輯而言,存在兩個普遍的道理,引以為定力與耐力的錨定:

  配置一:任何變化發生改變之後,要順應此種變化,需站穩與保持定力。

  (必物之從而後所為以成。)

  配置二:發生改變之前,需避免過度作為,避免過度的現象因物極必反而造成反向的過渡。(大張之餘,必仍之以弛;大弛之餘,必仍之以張。)

  由是,在“勢”的自發性演進中,是“天助人”,人也需自助,但自助須建立在對於“勢”之演進趨向的順應之上。所以,當“勢在必得”而有利於己之時,人理想條件下應不做任何干預方為智慧,該智慧能使得“勢”的自發性演進發揮最大之效力。任何不平衡之發展本身終將衰退,因趨勢如往一方向發展,到了極致則必定產生“逆轉”以成全最終的“交替”,故如果懂得這個客觀到了必然逆轉之地步,即因所有負面因素消解殆盡,而完全轉向正面之方向時。人可以以最小干涉力之代價與成本,將情勢借助逆轉之機制,引入有利於己之新方向,從而有效重構作為現實的“現况”。事情自然而然的來臨之時,我們便能從現况內最佳的條件取得能力,藉由“勢”的自然流程,成全自身的目的實現。因而,對於“勢”的把握是第一本位,而人力主要立基於,順應“勢”的變遷之上,所具有的“等待的智慧”,訴諸一種耐力與定力。

  如果將“勢”的分析引入台灣問題,助益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况的邏輯進程與趨勢發展。台灣問題是處於兩個“三角互動”之內的,就國際面向而言呈現出“中美台”三方的互動,而就兩岸面向而言呈現出“共國民”三黨的互動,兩個三角的總體互動進程,決定台灣問題的深度、廣度與進展之所在,而前一個三角重心在於“中-美”,後一個三角重心在於“統-獨”。因此,對於現况及其內在趨勢的理解,立基於兩個三角內部所藴含的“勢”之把握上,對其作“勢”的提煉助益於更好理解現况的內在,與情勢的未來趨勢,並錨定自身的干預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