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最近在外交領域顯得很忙碌:4月29至5月6日相繼訪問了印尼、越南和泰國,隨後遠赴歐洲,分別訪問了意大利、梵蒂岡和英國;就在他出訪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剛結束對日本的訪問;亞歐之行回國5月8日參加了七國集團領導人的視訊會議,5月10日又迎來了芬蘭總理馬林的到訪;接下來,歐洲理事會主席蜜雪兒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將聯手訪問日本;拜登總統於5月下旬抵達東京,並在那裡舉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6月10日,岸田還將前往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這是日本首相從2014年以來首次參加這一會議。
在這一系列外交活動中,歐洲占了很大比重,由此反映今後一段時期日本外交重點的變化?本來,從二戰結束以來,日本的外交基軸一直是美國。美國不僅在日本駐有重兵,承擔對日本的保護義務,早在上世紀中期就簽署了《日美安全條約》,雙方形成了同盟關係,美國是日本的唯一盟國。戰後日本得以實現經濟騰飛,很快從戰爭廢墟上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惠於美國市場接受了大量的日本商品,從而增強了日本製造業的實力。冷戰時代,前蘇聯曾對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但日本借助美國的全力支持,不僅有效抗衡了來自北方的威脅,而且保持了日本的和平與繁榮。
但如今,隨著美國實力的相對衰退以及內顧傾向日益明顯,美國的對外承諾可靠性在全球受到了廣泛質疑。從去年倉皇撤出阿富汗,到對俄烏衝突一再明確表示不會直接介入,這很自然地讓日本對朝野將安全保障完全寄託於美國這一做法的合理性產生了強烈的質疑。既然不能吊在美國這一棵樹上,日本就必須多管齊下,從而增加安全的保險系數。而美國之外,歐洲無疑是當今世界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強與美國以外北約的重要成員國的安全合作,成為日本的一個選項。
其實,幾年以前日本就開始了這一外交戰略的佈局,例如相繼與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三個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家舉行2+2會談,簽署相關協定,開展雙邊聯合訓練或海上聯合演習。而與英國的安全合作還包括聯合研發導彈。此外,法國、英國乃至德國的軍艦也頻頻遠赴西太平洋,而去年英國派遣的是以“伊莉莎白女王號”為首的航母特混艦隊。除了靠泊日本港口外,還與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展聯合演習,這都是非常罕見的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