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在江蘇,“牢記初心使命·賡續匠心傳承”迎接黨的二十大非遺主題展引人關注;在四川,“千村萬戶,非遺圓夢”鄉村振興成果展、“非遺新實踐,獻禮二十大”系列非遺社區實踐活動精彩紛呈;在天津,“健康生活”傳統中醫藥文化互動展、“美好生活”振興傳統工藝展看點頗多……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各地積極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生動詮釋了“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的主題。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文化多樣,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我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6項。泰山、黃山、武夷山、武陵源、神農架……神州大地上,遍布各地的自然景觀奇崛壯麗;長城、故宮、曲阜三孔、龍門石窟、福建土樓、良渚古城遺址……歷史長河中,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亘古亘今。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向世界生動展示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文化中國、大美中國增添了獨特魅力。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文化和自然遺產蘊含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不僅是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的必然要求,也事關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燦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寶,在歷史煙雲裡銘刻輝煌的過去,在世代傳承下見證精彩的現在,更在歷久彌新中孕育美好的未來。近期,“雲游非遺·影像展”上,2000餘部非遺長視頻影像及多個熱門的短視頻話題、線上挑戰賽、非遺音樂歌單、國風直播音樂會等輪番上演;“非遺購物節”裡,產品銷售結合了當下流行的直播、秒殺、閃購等方式,並通過“舌尖上的非遺”“指尖上的非遺”“針尖上的非遺”“時間中的非遺”等主題,全方位展示非遺產品的魅力。實踐表明,文明的賡續,既需要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才能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