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法律外衣的種族歧視惡行由來已久
美國社會人口組成復雜多樣、種族矛盾難以調和,各類種族歧視惡行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普遍存在。華裔是美國歷史上長期受壓迫和排斥的少數群體。200多年前,最早抵達美國的中國移民多為窮苦勞工,在農業、漁業、采礦、修築鐵路、餐飲和洗衣等行業中謀生。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敵視華裔移民的情緒逐漸蔓延。1882年美國制定的《排華法案》,既是美國第一部針對特定種族的移民法,也是一部典型的歧視性法律。這些華裔移民勞工成為種族歧視的直接受害者,被當時的立法限制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平等訴訟的權利、家庭團聚的權利。回顧過去,那些曾經被法律所支持、被社會所接受的做法,恰恰是在以法律的名義確認種族歧視行為,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中美建交之後,更多受過良好教育、掌握世界領先技術的華裔科技人才到美國訪學或移民。華裔移民為美國和世界的科技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們始終容易在美國社會中被排斥和邊緣化。有諸多研究報告已經揭示,華裔移民及其家庭往往難以獲得與其貢獻相稱的經濟回報和社會地位。有社會刻板印象認為,亞裔不能擔任領導和管理職務,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亞裔人群的就業權和發展權。華裔移民家庭常有家庭成員在中國城從事低技術勞動,因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閉管理下,更容易陷入貧困。針對華裔的種族仇恨犯罪,使得華裔移民更容易成為暴力打擊的對象。儘管在當今,國際人權法和世界各國國內法都已明文禁止基於種族、性別、國籍、宗教信仰等理由的直接歧視,但是長期存在的系統性種族歧視在美國仍然不可避免。
在美國,從早期的華裔勞工到今日的科技人才,數代華裔移民都展示出勤勞勇敢、遵紀守法的形象,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然而,美國卻不能為華裔移民提供平等的回報,甚至將華裔移民置於長期的壓迫和剝削之中。歷史上,美國屢次將法律作為多數人的暴力工具,以法律的名義排斥和擠壓其他少數族裔的生存空間。當今仍在影響著許多華裔科學家的“中國行動計劃”,正是美國歷史上新一輪針對少數族裔移民的系統性歧視。
針對華裔的歧視政策必須停止
作為長期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少數族裔移民,世界公認最恰當的人權保護機制是,通過肯定性行動,給予少數群體一定的優惠性差別待遇,從而盡量補償社會歷史原因給這一群體造成的傷害,以逐步實現社會平等。常見的肯定性行動包括禁止種族歧視行為的實施和言論的傳播,為長期受壓迫的族裔在社會參與上提供適當的優惠和鼓勵。因此,在對待少數族裔的社會參與問題上,美國理應遵循、執行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人權保護標準,對特定群體提供更多的保護。
然而,在當今世界各國都力圖為公民提供更充分的人權保障條件之時,美國卻頻繁地干擾華裔或與中國開展合作的科學家的工作。眾多華人華裔科研人員處於窘迫不安的工作環境中,時刻面臨著被調查和拘捕、被迫停止工作、家人失去生活來源、監禁和巨額罰款、精神受到打擊、名譽受到損害等一系列具體人權困境。即便是被判決無罪的科研人員,也僅有少數被恢復職位得以重回科研崗位。許多科學家及其家人作為種族歧視的受害者,無法就其損害獲得賠償。美國政府打著“中國行動計劃”的旗號,急於將科研管理問題上掛為刑事問題,將莫須有的“間諜”罪名扣在華裔學者或者與中國有科技合作的科研人員身上。美國不僅不能給華裔科研人員等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反而使用公權打壓,使華人華裔科研人員的生活和工作陷入困境,構成了對國際人權法的嚴重違反。美國應當停止一切種族歧視政策與行動,從實質上反思其在少數族裔權利保護上的缺陷,並做出公正補償。
儘管目前美國司法部已經叫停了“中國行動計劃”,但根據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助理司法部長馬修·奧爾森披露,該行動的相關調查並未停止,未來與中國相關的調查也不會減少。由此可見,暫停該計劃不代表美國正視了自身的種族歧視問題,而僅僅是迫於輿論壓力名義上停止,實際上針對華裔科學家的調查和打擊可能在未來變得更為隱蔽。據披露,美國仍在繼續將科技領域的反間諜調查擴大到在美國從事科研活動的,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的科研人員。美國的新計劃將繼續披著法律的外衣,針對來自特定國家的科研人員進行調查,這無疑將加劇對特定國家、特定族裔、特定人群的系統性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