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具虹吸效應
傳統的基建投資規模不宜增長過快,一定要從長計議。經濟發展其實就是人口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循環過程,如果循環暢通,則經濟可以持續發展,反之則經濟停滯。
在古代,人們通常傍水而居,因為人類生活離不開水,由此也形成了諸如中國的黃河文明和長江經濟帶。隨著河流的改道或水源的枯竭,人類不得不離開原住地,遷徙他鄉。而通過鐵路和公路的運載量大大超過了河道,改變了過去的人口流和物流的走向。越來越多的人遷移至城市,而且主要是大城市生活和工作,故基建投資必須要順應這樣的趨勢。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曾指出,祗有通過大規模的交通網建設,才能夠消滅農村和城市的差距,才能解決城市密度過大問題。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邏輯演繹,實際上,日本第一條東京到大阪的新幹線,使得大阪人口大量流向東京,東京的人口密度反而增大了。
中國高鐵運營時間雖然不長,但人口流向也出現了類似日本新幹線的情況。如筆者曾統計過高鐵沿線城市的人口變化情況:剔除京滬高鐵和沿江通道沿線大城市和省會城市,選擇了36個三四線城市,計算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並比較高鐵開通前後該比重的變化程度,以反映高鐵對城市人口集聚或離散的效果究竟如何。
不出所料,36個城市中有21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的占比出現下降,其中京滬高鐵沿線下降的城市為5個,而沿江通道高達70%的城市的比重變化為負值,反映出高鐵建成之後,這些城市並沒有呈現出集聚人口的態勢,反而出現了向外擴散的跡象。沿江通道主要行經中西部省份,沿線合肥、武漢、成都等少數幾個中心城市,集聚了周邊乃至全省的資源優勢,因此在人口吸納上具有天然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