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敘事視角更加多元
相較於曾經流行的“講壇式”解讀,當下的文化類節目呈現出更多元的敘述視角,和更加差異化的“解碼”方式。一些節目不僅注重探尋傳統文化根脈,“解碼”文化基因,也強調將傳統文化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以及當代社會發展聯繫起來,塑造中華民族文化形象,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比如,《國家寶藏》通過“國寶”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澱千年的中國燦爛文明,講述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的故事,讓歷史的光芒照進現實;《典籍里的中國》在與古代先賢的跨時空對話中汲取歷史智慧,照鑒當下與未來;《美術里的中國》不只聚焦繪畫技藝,也將作品背後那些“不可見”的歷史時刻、畫家的精神世界,轉化為折射著中華歷史的精彩故事,使觀眾在對美術經典的欣賞中感受“力透紙背”的民族精神。這些節目既傳播了優秀傳統文化,也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類節目還不斷尋找更加大眾化、通俗化的表達方式,以拓展傳統文化的表達空間。中華傳統文化不只是宏大的歷史敘事,還包含著浸潤在中國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智慧。《衣尚中國》聚焦中華服飾之美,品味傳統服飾背後的匠心技藝,展現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追求;《遇見天壇》通過體驗各種“天壇職業”,揭示天壇建築、禮樂、祭祀背後的文化密碼;《上新了·故宮》用故宮“文創”將大眾與故宮文化聯結起來。這些節目在更為生活化的題材中挖掘人文價值與美學韵味,通過場景化、情景化的體驗,讓傳統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文化類節目在進入網絡文藝的生產和傳播場域後,也嘗試以更具“網感”的表達方式闡釋傳播傳統文化。比如騰訊視頻出品的《此畫怎講》用“二次元”的方式“解讀”古畫。生動、形象的真人演繹、畫中人妙趣橫生的對話,不時蹦出的流行話語,增添了節目的觀賞趣味,降低了藝術欣賞的門檻,更容易被網絡受眾接受。然而,也有一些節目充斥著吐槽、調侃、玩“梗”、解構的話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蘊,使節目趣味有餘、內涵不足。如何既能適應網絡文化審美特徵,又在創新表達方式中堅守傳統文化根脈,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