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習近平主席出席簽署儀式。
這一歷史時刻,隨著時間磨礪更能顯現出之於時代的深遠意義。“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習近平主席對這片沃土寄予厚望。
這片土地沒有辜負希望,“大灣區速度”成為“深圳速度”之後另一個催人奮進的詞匯。港珠澳大橋開通,天塹變通途;填海興建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竣工,續寫著香港航運的輝煌。習近平主席在廣東考察時,時常提及港澳;到了港澳視察,廣東又成為一個高頻詞。這方熱土,正逐漸交匯成一個動能澎湃、萬象更新的寶地。
世界級的大灣區雛形初見。2021年創造出令人驚嘆的12.6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如何做好這篇大文章?
此行香港,對大灣區建設,習近平主席飽含期待:“在全國的幾大區域建設中,這個地方是前景可觀、不可限量、潛力無限的。因為這裡的國際化程度高,輻射力、吸引力巨大,同時和珠三角珠聯璧合連在了一起。”
港珠澳大橋,這座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煙波浩渺之上的壯觀,靠的是資金、技術、人才的支撐。當年在廣東考察時,習近平主席稱之為“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2017年在香港,習近平主席動情講述了“相信國家”的力量:
“祖國日益繁榮昌盛,不僅是香港抵禦風浪、戰勝挑戰的底氣所在,也是香港探索發展新路向、尋找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的機遇所在。國家好,香港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