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全港現時有超過9000幢樓齡超過50年的樓宇,立法會議員李慧瓊形容,香港樓宇老化速度驚人,政府應多管齊下,透過精簡重建發展程序、為部分發展限制拆牆鬆綁、增加重建誘因等,加快舊區重建。
增地積比添誘因
「房屋土地供應是重中之中,舊區重建是市區地重要來源,應該要納入土地供應選項」,李慧瓊指出,窒礙舊區重建最大的難題之一是財務可行性,原因是部分舊區的發展密度較高,若重建可增加的樓面不夠多,私人發展商不願意做,市建局亦「計唔掂數」,以土瓜灣五街及十三街為例,樓齡普遍超過50年,多年前已經有重建建議藍圖,但至今重建無期,「如果政府可以提高重建密度,不但可以多住一些人,財政上亦更可行」。
李慧瓊認為,加快舊區重建應多管齊下,建議政府精簡重建發展程序、為部分發展限制拆牆鬆綁,並增加重建誘因,例如增加舊區重建的地積比、降低樓齡較大樓宇的強拍門檻、允許轉移地積比率等,增加重建的可行性。她又提到,很多舊區居民渴望透過重建改善生活環境,市建局選擇重建範圍時,若能充分考慮市民的訴求,可達至雙贏,她建議市建局重啟需求主導計劃。
工聯會九龍城地區服務處社區幹事黃文港指出,土瓜灣一帶三無大廈多,居住環境欠佳,但不少街坊年紀較大,沒有經濟能力搬出去,而由於部分業主將單位交由中介出租後就不聞不問,以至有關樓宇要籌組維修非常困難,隨時間流逝,樓宇狀況亦每況愈下。據他觀察,很多舊樓的自住及出租業主對大廈的維修或重建,意見不一,若沒有市建局介入重建,很難成事。他期望市建局能考慮擴大九龍城區的重建範圍,並進行整全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