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據中國僑網報道,據美國《世界日報》綜合編譯報道,過去十多年,新潮的商家、企業紛紛湧入美國洛杉磯華埠,傳統在地商家“不得不與時俱進”,運用社交媒體因應不斷變化的社區,傳統商店得以從網上打開另一種行銷模式。
洛杉磯時報一位華裔專欄作家撰文表示,幾年前,他在華埠遇到71歲的王女士,有機會替她經營的禮品店提供技術支持。
這位專欄作家替王女士的商店創建Instagram商業賬戶,告訴她經營運作模式等。
經營這家禮品店超過20年的王女士依舊充滿好奇與學習力,她想知道,如今唐人街進駐那些新奇、時髦的商家是如何吸引消費者。
很快,王女士開始在網絡上發帖,介紹她販售的傳統中國紙燈籠、竹扇等,許多追隨者如今還主動幫助她撰寫標題、拍照等。
如今,她的賬號已有200多名追隨者,她也與數百人創建聯系。
事實上,在社群媒體的社會,搜索引擎、應用程序APP等,正改變著經營著小商家的老一代移民。
王女士在北京長大,1980年代到美國,在紐約市一家成衣工廠工作一年多後來到洛杉磯,替其他禮品店供貨,2000年擁有自己的店面。
王女士43歲的女兒,多年來協助王女士經營禮品店,除本身物流公司老板的正職外,她處理著禮品店的文書工作、會計和可能需要運用英語的事務。2009年替禮品店創建了網站。<nextpage>
如今,該禮品店有一個臉書賬號,通過臉書銷售華埠禮品,客戶遠至澳大利亞,也替紐約、德州、俄勒岡和波特蘭等地區客戶供貨。
運用這樣的行銷模式,如今他們有四家禮品店,電視節目和婚禮成為重要的業務來源。
王女士的女兒說,很難看出該業務未來走向,父母退休,但經營商店上他們保持活躍,但擔心社區的轉型,父母的商店最終會走入歷史。
“當這些大公司繼續收購這些小型夫妻經營的商店建物,就不再是華埠了。”她說,“但華埠依舊有存在的需要,這是個吸引顧客的地方。”
社交媒體的確讓禮品店創造一種新的需求,然而對王女士來說,這種無形中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技術有好有壞,“若沒有影響著傳統文化,這種需求也可能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