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道,“媽媽,我還要一杯!”“味道真不錯!”在東非國家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的佩雅佩雅村,第一次品嘗豆漿的孩子們興奮地說。
豆漿香醇濃鬱、營養豐富,許多中國人的一天都是從早晨那份豆漿配油條開始的。而在坦桑尼亞的莫羅戈羅省,由於當地沒有種植大豆的傳統,豆漿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新鮮事物。
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的團隊2021年籌劃與莫羅戈羅省政府合作開展名為“小豆子、大營養”的玉米套種大豆項目,并選取4個示範村、100個示範戶進行試點。今年1月底,項目提供的大豆種子分批次分發至示範戶,由項目坦方協調人、村幹部和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種植和管理技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5月底6月初,大豆逐漸進入收獲季。
近日,莫羅戈羅省官員和項目坦方團隊來到佩雅佩雅村和柯泰特村,用農大團隊提供的中國豆漿機,培訓當地村民制作豆漿。村民們都對豆漿的味道充滿好奇,而品嘗後紛紛贊不絕口。
柯泰特村村民亞當告訴記者,雖然今年上半年旱情影響了大豆收成,但“豆漿很美味”,他打算明年將大豆種植面積擴大到2.5英畝。
佩雅佩雅村村民那索羅收獲了約400公斤大豆,他滿懷期待地表示明年將繼續種植大豆。
說起為何在坦桑推廣大豆種植,李小雲告訴新華社記者,玉米是坦桑尼亞老百姓的日常重要主食,雖然口味好,但缺乏人體發育所必需的色氨酸和賴氨酸等營養元素。大豆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高。坦桑農民本身有玉米套種鴿子豆的習慣,用大豆代替鴿子豆,可以有效改善當地飲食的營養結構。
“小豆子、大營養”項目的順利推進有賴於中坦雙方密切合作。莫羅戈羅省助理行政秘書羅薩莉亞說,莫羅戈羅省政府將與中國農大團隊加強聯系,對坦中農業合作給予有力支持。<nextpage>
中國農大自2011年起就開始與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合作,開展以玉米增產增收為核心的“小技術、大豐收”項目,將玉米密植增產的“中國經驗”傳授給非洲農戶。從2011年只有一村一戶加入,到如今推廣至十餘個村莊、超過千戶,參與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當地農戶們增加了收入,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情況都有所改善。“小技術 大豐收”項目還曾入選聯合國南南合作最佳案例。
新冠疫情中,農大團隊仍在綫上持續推動農業合作項目,坦桑尼亞項目團隊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完成了從起草項目方案、購買和分發良種化肥、組織培訓示範戶、項目跟蹤管理等所有流程。
從“小技術、大豐收”到如今的“小豆子、大營養”,玉米密植增產與玉米套種大豆,都是中國農民長期應用、簡單且富有成效的實用技術,也是李小雲團隊希望同坦桑尼亞朋友分享的中國經驗。
曾任莫羅戈羅省助理行政秘書的慕康果告訴記者,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學者像中國專家一樣,不辭辛勞地幫助一戶戶農家。
慕康果2011年以來一直擔任坦方協調人,退休後仍保持著與農大的合作。如今,他對“小豆子、大營養”項目充滿信心。與羅薩莉亞一樣,他期待更多民衆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