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報道,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第三批執紀執法指導性案例。其中一例為姚某使用“空白公函”報銷案。針對執紀執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認識分歧,指導性案例從准確認定使用“空白公函”報銷個人費用的問題性質、精准把握“吃公函”問題的主要表現和定性處理、嚴肅追究“吃公函”問題中其他責任人員的紀律責任和監察責任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闡釋,既為紀檢監察機關嚴肅整治公務接待中“吃公函”問題提供明確指導,又釋放出持續糾“四風”樹新風,堅決糾治“舌尖上的腐敗”的強烈信號。
“吃公函”是當前“四風”隱形變異的一種新形式,它將公務接待函當作吃喝“通行證”、為違規吃喝披上“合規的外衣”,與公函接待制度的設立初衷背道而馳。公函是單位與單位之間來往公務接待的憑證,“無函不接待”“無函不報銷”是公務接待中的“硬杠杠”。《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中對此都作出明確規定和要求。然而,一些黨員幹部卻動起了利用公函“做文章”、搞違規吃喝的“歪心思”。有的使用空白公函、虛假公函等搞違規吃喝或套取公款用於其他支出;有的搞“一函多餐”;有的將同一接待對象轉嫁到無相關公務活動的單位輪流接待;有的“超標接待拆分報”、將超標准公務接待化整為零報銷……一些黨員幹部“吃心不改”,表面看是滿足口腹之欲,實質是借吃喝之便暗通款曲、搞利益輸送。
公函的作用本在於遏制公款吃喝不良風氣,之所以衍生出“吃公函”的問題,背後既有制度執行不嚴格、存在偏差的因素,也有制度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強的緣故。比如,有的地方公函管理隨意化,公函開具為各單位自制自發,公函存在虛開、濫開、亂開現象;有的單位之間互換空白公函,需要時自主填寫報銷;此外,公務接待手續先吃後補、先吃後審問題普遍存在。這些做法將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和公函審批制度視若無物,不僅消弭了制度的嚴肅性規範性,也為虛假接待、超標准和隱形變異接待留下了可乘之機。紀檢監察機關既要對公務接待中的“吃公函”問題露頭就打、寸步不讓,還應督促相關部門從制度層面堵塞漏洞,壓縮違規吃喝灰色空間,不斷提升作風建設治理效能。
扎緊公務接待制度“籬笆”,讓違規接待、超標准接待無所遁形。嚴肅整治公務接待中的“吃公函”,要結合具體表現形式,認真檢視公款報銷制度方面存在的模糊地帶、監管盲區、執行漏洞,督促各地各部門建立健全派出公函審批制度、派出公函登記台賬以及財務報銷管理等制度。有的地方建立無公函接待的倒查機制,通過溯源方式排查虛假接待,查糾利用無公函接待虛報經費的問題;有的地方督促推動職能部門統一公函樣式、細化舉措要求,升級完善公務接待網絡監管平台,強化公務接待費用報銷流程的綫上監管……推動完善制度,讓每張流轉的公函有跡可循,有利於斬斷違規吃喝資金鏈。
用好科技“慧眼”、壓實主體責任,推動各級黨組織嚴格執行公務接待管理規定。規範公務接待、防止違規吃喝,要堅持從政治上看、從政治上抓,增強制度剛性、防止“破窗效應”。紀檢監察機關要立足職能職責,通過查閱資料、實地查看等方式強化監督檢查,推動各單位強化對公務接待函的規範化管理。要緊盯關鍵崗位和關鍵環節,推動領導幹部嚴格執行“公函接待”制度,帶頭使用標准公函,帶頭嚴防違規吃喝反彈回潮,為制度執行作示範當表率。從實踐中看,有的地方探索運用“互聯網+監督”平台,按照“誰接待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原則,將公務接待相關信息錄入系統、及時公開,有利於推動公務接待單位做好各個環節的審核把關,真正落實主體責任。
吃喝問題絕非小事小節,而是關乎黨在人民群衆心中形象的“大政治”。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指出,要持續加固中央八項規定堤壩,嚴肅整治公務接待中“吃公函”問題。紀檢監察機關要深刻把握風腐一體的階段性特征,深刻認識到“吃公函”背後可能存在的由風及腐、由風變腐問題,堅決查處“空白公函”“虛假公函”“一函多餐”等問題,嚴防其為違規吃喝、超標准接待開綠燈、打掩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