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歐達成的協議,今年內美國將為歐洲追加供應150億立方米天然氣,並保證到2030年前歐洲每年可以得到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但這對歐洲的天然氣需求來說,只能算‘杯水車薪’,歐洲還要為此承受更高價格。”曲兵說。
半島電視台指出,美國天然氣對歐供應存在先天劣勢。由於地理接近和基礎設施的存在,俄羅斯天然氣可以通過管道送往客戶,享有價格優勢,而美國天然氣需要在液化後以極高的成本穿越海洋完成運輸。
“目前,歐洲國家普遍缺乏能夠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專業港口,而且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耗時,難以在短期內完成。即便美國加大對歐洲液化天然氣的供給,也不足以填補俄羅斯天然氣斷供出現的空缺。”丁純認為,除了價格高、供應量有限之外,基礎設施條件有限也是制約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歐盟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紐約時報》報導稱,一個大型進口或出口液化天然氣的終端,其建造成本可能超過10億美元,規劃、獲得許可和完成建造需要數年時間。正是出於相關顧慮,歐盟各國一度無法就徹底斷絕俄羅斯能源供應達成一致。
“美歐之間的能源合作存在多方面隱患:一是隨著歐盟在能源供應上日益依賴美國,美國可能坐地起價,加重歐洲國家的經濟負擔;二是美國對歐出口天然氣主要依靠海運,而相比管道運輸,海運的運力有限,且更易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不安全性、不確定性更強;三是美國未來能源政策走向存在變數,在其他天然氣供應國沒有大幅增加產量和出口的情況下,歐洲只能與美國深度捆綁,一旦美國收緊天然氣出口,歐洲整體能源安全就將遭遇更大衝擊。”張騰軍說。
“開源”“節流”並行
7月4日,德國聯邦政府批准建設的德國首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在北海海濱城市威廉港開工。這是德國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舉措之一。分析稱,德國有關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討論已拖延幾十年,但從無定論。而使該項目重新獲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近期減少對德供氣,同時天然氣價格因烏克蘭局勢而高漲,德國能源企業和民眾財務負擔陡增,政府擔心能源供應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