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碳交易:區塊鏈初試牛刀
http://www.CRNTT.com   2022-07-14 11:29:03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中國電子報報道,近日,個人“碳賬戶”在深圳、上海落地開花。作為市場對個人減排行為的激勵,用戶每日騎行、步行、乘地鐵換來的“綠色能量”,有望成為貨真價實的資產。不僅在個人用戶端,我國已於去年6月啓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能源、電力等高耗能行業企業被納入交易市場主體,以碳排放配額為商品,力爭按時兌現碳達峰、碳中和承諾。

  如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滿一年,市場中多主體身份認證效率低、數據確權難等問題也凸顯出來。區塊鏈技術為碳交易的困境帶來新的解決思路,能源、電力行業中也逐步積累了不少有價值的探索經驗。但在發展初期,必須了解的是,相關的配套設施還需要加速完善。

  區塊鏈破解碳交易諸多困境

  “綠色”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代表色。在北京冬奧會場館中,使用的每一度電都擁有一個綠色“身份證”,電從哪裡來,最終去了哪裡都清晰可見。不僅如此,冬奧場館的用電還實現了合理調度、智能交易。而支撑這套運行機制的正是基於區塊鏈搭建的冬奧綠電溯源系統。

  “冬奧的綠電供應涉及綠電用采系統、電力調度系統、冬奧場館監測系統、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交易平台等關鍵環節,面對數據鏈條長、環節多,我們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配套電網輸電、冬奧場館用電等關鍵環節數據上鏈,為每一度綠電生成‘綠電消納憑證’。”國家電網區塊鏈科技公司負責人王棟表示。

  國家早已給高耗能行業定下了消納溫室氣體的KPI。早在2019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就發布了《關於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通知》,推進綠電消納機制的建立。但行業與行業碳排放量不同,企業與企業碳排放管控力度不同,碳排放量有高有低,要實現碳中和,就需要發揮碳交易市場作用,獲取不同的排放配額。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及階段目標,制定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初始以免費分配為主,適時引入有償分配。在碳排放配額下,企業可以采用更先進的低排設備對現有設備進行低排改造,或從碳排放配額富裕的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

  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全以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為基礎的碳排放權抵消機制。與此同時,位於上海的全國首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交易。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滿一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初步形成,但一年以來企業參與的活躍度并不高。”歐科雲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照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其中存在多種原因。一是目前碳配額的依據主要是基於過往的排放水平,通常都是由企業自己來申報的,可能導致初始分配不透明;二是雖然建立了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但是企業很難知道其他企業的碳餘量,因此無法提前規劃自己企業的排放量和交易量;三是目前很多碳交易還需要市場通過行政手段綫下撮合,導致交易難以市場化運行;四是碳配額不透明可能會導致企業囤積碳排放權,等到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再出售,使得真正需要購買碳排放權的企業買不到。

  區塊鏈與碳交易的結合能為市場帶來哪些益處?在蔣照生看來,一方面區塊鏈能助力配額交易高效透明,可以串聯起追蹤、核查、監督、管理整個體系的數據流,使數據的流轉過程透明可視,并能打通碳監測、碳核查、碳配額、履約等整個綠色產業環節,讓參與主體看到自己用了多少配額,還剩多少配額,作出交易預判。

  另一方面,區塊鏈有利於政府對市場碳排放情況進行有效監管。將碳交易各環節數據上鏈,行業監管部門能根據交易情況做出宏觀調控,引導資源更加優化地配置,從而增進交易活力。

  “碳大戶”行業可先行先試

  蘇州博世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電氣工作人員登上了江蘇省智慧能源服務平台上的“全碳鏈”數字服務子平台,查看到了該企業本年度各類能源的使用數據。“這些數據是我們的‘碳資產’,對我們參與碳交易起到重要作用。”據該工作人員介紹,“全碳鏈”數字服務平台由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自主開發,通過分析宏觀電碳數據關系,追蹤并動態展示電能生產、傳輸、消費全過程碳排放相關指標。

  國際能源署統計數據顯示,電力熱力生產是中國耗能最高的行業之一,2021年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啓後,電力行業已首先被納入。

  作為電力行業參與碳交易成果最顯著也最具標杆性質的應用,北京冬奧會中的綠電溯源交易應用依托區塊鏈技術,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配套電網輸電、冬奧場館用電等關鍵環節數據上鏈,解決了數據鏈條長、環節多,涉及綠電用采系統、電力調度系統、冬奧場館監測系統、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交易平台等關鍵環節的數據協同,跨區電力交易數據共享難等問題。

  據國網區塊鏈科技公司該項目負責人鄭尚卓介紹,北京冬奧會以市場化直購的方式,與北京延慶光伏發電分公司、河北沽源風電有限公司等遠方風電、光伏清潔能源電廠開展綠電交易,并向冬奧組委會、政府、監管機構、社會公衆以可視化的系統公開展示。

  隨著電力、能源等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工業制造行業也開始在碳交易市場中小步探索。

  在浙江省溫州市樂清智能電氣小鎮的正泰物聯網傳感產業園中,屋頂光伏、儲能間、光儲充車棚等綠色場景扮靚了這座現代化工業產業園。園區綠色裝備的背後,碳數據監測分析平台會定期對綠色裝備的碳排放數據進行監測、匯總、分析和報告,平台的另一端連著政府、企業、核查機構、咨詢機構和監測機構,幫助政府掌握園區碳排放數據和碳排放結構。

  除了電力、工業制造,石化、交通等領域也是“碳大戶”,但目前來看,這些行業主體參與到碳交易市場中的案例還比較罕見。但從構建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角度出發,需要多元化的參與主體。

  “隨著區塊鏈技術在碳交易市場的應用持續深化,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標准將逐步合理,參與的企業將感知綠色才是幫助企業更有效率地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他們有望摒棄掉此前‘財大氣粗’的粗放型資源排放方式,轉而走更加經濟、低碳的發展路綫。”中國電子商務產業園發展聯盟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吳桐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個人碳賬戶”可攢積分換權益

  最近,“個人碳賬戶”在深圳、上海落地開花。作為市場對個人減排行為的激勵,用戶每日騎行、步行、乘地鐵換來的“綠色能量”,有望成為貨真價實的資產。

  6月,深圳供電局和深圳排放交易所聯合推出了名為“碳普惠”的小程序。預計到明年,市民們交電費時,可以知道自己家的省電行為幫助國家減少了多少碳排放,以減碳量換取積分。“碳普惠”小程序積分直接接入深圳碳交易市場中,供高耗能社會團體或企業購買,居民可自由兌換禮品卡、地鐵出行卡等權益。無獨有偶,日前,上海首部綠色金融法規正式施行,這意味著,上海將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鼓勵碳普惠減排量進入上海碳交易市場。

  此前,為增強大衆消費的環保意識,阿裡巴巴旗下的螞蟻森林讓用戶可以每天通過出行、綠色消費等支付行為獲取綠色能量,用來種樹或是參與一些公益活動,用戶也能在自己賬戶裡看到減碳量。“一旦個人碳賬戶能够從換權益到賣碳賺錢,無疑會催生巨大的市場。”蔣照生表示。

  個人碳賬戶反映了用戶的生活軌跡,使賬戶管理方能够更加准確地還原客戶真實生活場景。然而,數字信任與數據安全問題也會隨之出現。

  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引入區塊鏈技術後,能增強用戶個人數字身份的識別和防篡改能力,探索電子身份證在綫上渠道的應用場景,提升綠色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同時,為增強碳足跡數據采集過程中的安全性,可以利用區塊鏈+隱私計算技術、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來加強客戶數據安全。

  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尚待完善

  目前,我國也已經在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9個地區建立了區域性碳交易試點交易所。客觀上,這些市場需要走向互聯互通,由此形成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標准。

  專家指出,各地碳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核心是一個聯盟鏈,聯盟鏈節點由參與互聯互通機制的碳排放權注册登記系統來運行。“互聯互通網絡”除了便利碳排放權的跨行業甚至跨國交易以外,還通過聯盟鏈的增信功能,提高不同地區和國家碳排放權注册登記系統之間的互信,也能兼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的差異(比如使用的系統不一樣,交易時間不一樣,以及價格標識方法不一樣等)。

  “目前,我國在碳交易市場中的聯盟鏈幾乎都是由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建設的,如‘國能鏈’‘國網鏈’等,交通、化工等高耗能垂直行業的區塊鏈基礎設施還較為稀缺。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宏觀政策的推動,期待國家頂層設計能規劃和激發出更多行業企業參與聯盟鏈的搭建,構建基於區塊鏈的“確權—交易—維權—處罰”全流程碳交易管理與保護機制。

  對於所有行業應用來說,區塊鏈技術并不是萬能的。

  “就碳交易中的諸多應用場景而言,區塊鏈也只能解決數據傳遞過程中的不透明、不公平、不順暢等難點,對於數據源頭的真實性問題無能為力。”蔣照生告訴記者,但這一問題可以結合物聯網、AI等技術解決,和區塊鏈共同解決多方數據共享、交叉驗證和確認等核查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