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後備箱經濟”要有正確的打開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22-07-16 07:00:36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品嘗咖啡冰粉、選購解憂雜貨、喝手搖雞尾酒、抱著一體式麥克風歡唱……這個夏天,“後備箱經濟”活躍在京城各個角落,巴掌大的地方,給很多年輕消費者帶來不小的快樂。隨著“後備箱經濟”日漸升溫,違規問題也多了起來。據本報報導,朝陽公園附近一處小廣場上,有不少後備箱攤主,他們輕易不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具體的出攤時間和地點,只對熟客私下通知,因為後備箱擺攤屬於流動商販,無證無照。一個多月前,在亮馬河邊的一座小橋上,也曾由攤主自發組建後備箱市集,後因附近居民投訴擾民和占道經營被執法部門清空。

  有年輕人的地方總少不了時尚和創新。疫情期間,不少年輕人面臨就業壓力,而後備箱擺攤門檻較低,既不需要繳納房租,也在經營空間上有更多自由。不可否認,載著活力和生機的“後備箱經濟”,既提亮了城市夜經濟,拉近了社交距離,也擴寬了消費渠道,充實了市民的休閑娛樂生活,可謂實現多方共贏。

  需要正視的是,五花八門的後備箱市集漸成規模,給城市治理帶來新的難題。一些攤主占道經營,阻塞了交通;一些消費者亂扔垃圾,破壞了市容;此外,還有噪聲污染擾民、食品安全隱患、侵犯知識產權、影響經營秩序等問題。亮馬河邊的一些後備箱攤位遭到市民投訴,就是典型例證。相關市集被城管執法部門清空,既是在回應市民的關切,也給攤主提了個醒:“後備箱經濟”拉風“駛來”,規則意識千萬不可滯後。否則,影響的將是整個市集,甚至是這一新業態的長久健康發展。

  許多消費者將後備箱市集比喻成“拆盲盒”,不過,攤主的守法意識和集市的規範管理不能存在盲區。對新生的“後備箱經濟”,可以多一些包容,但對後備箱市集的無序,不能放任自流。既然是利用汽車後備箱來推銷商品,就應該有明確的“限行”規則。對北京來說,“後備箱經濟”的發展方向,更不可背離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不可軋上市場規則的“限行區”。

  對“後備箱經濟”有效監管,涉及市場監管、城管、交管等多部門,需要摸索創新的管理模式。有專家表示,如果在固定的經營場所,統一管理、手續齊全地開展後備箱市集,則應按小商品市場的模式來管理。也就是說,“後備箱經濟”若要持續,相應的場所劃定、證件辦理、納稅流程等要素都應一一明確,而攤主也要增強自律意識,按規辦事,誠信經營,拒售假冒偽劣商品。此外,對於新的業態,工商及城管部門既要跟進普法宣傳,也要及時對不合規的部分踩刹車。

  符合城市特點、遵守管理規範、便民不擾民,才是“後備箱經濟”正確的打開方式。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辛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