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科學閱讀成為“必修課”
http://www.CRNTT.com   2022-07-15 15:18:50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在今年高考引發的議題中,科普閱讀成為新熱點——在12個省份選用的全國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的三則材料中,有一則選自科普作家尹傳紅《由雪引發的科學實驗》的科普文章。上一次出現類似的情況,可能還是1999年的高考作文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題之後所帶來的科幻閱讀熱潮。

  拋開以應試為目標的功利主義訴求,筆者認為,科學閱讀應該成為孩子們的一門“必修課”。這不僅僅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需求,更關乎青少年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他們將來的人生路大有裨益。

  筆者認為,科學閱讀就是通過閱讀科學類書籍和素材,來瞭解自然現象、宇宙奧秘、科技進步與創新等,進而激發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科學閱讀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科學知識,更是在科學知識基礎上的一個擴展和提升,拓展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培養我們富有邏輯的理性思維。用尹傳紅的話來說,科學閱讀有助於我們“發掘科學的理趣”“探索自然之趣”“滿足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想象力與理性思維”“拓展視野”等等。在很多對科學家的訪談中,我們也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之所以走上科學道路,都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閱讀過優秀的科學圖書或科普作品,從此樹立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遠大理想,進而為此孜孜以求,終有所成。

  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們進行科學閱讀?筆者發現,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閱讀之後“考”孩子:陽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需要多久?太陽系有幾大行星?如果孩子答不上來,家長還會認為這書“白讀了”。

  筆者不太贊成這種方式。科學閱讀不應是死記硬背,而應是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體會科學歷程的跌宕起伏,去探索浩瀚無垠的星空和遼闊的宇宙,去品味其中蘊含的科學理性和科學精神,去發現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去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

  正如吳以義在《什麼是科學史》中所寫:“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科學精神並不能通過教科書簡單的定義或傳授。最能表現這種思維方式的,並不在科學已經完成的物化的甚至是固化的科學成果,而在於求得這些成果的過程。”

  比如,通過閱讀《盲眼鐘表匠》,我們可以發現進化論理論家們如何從化石到基因眾多不同的證據來源中,重構進化論的實例;通過閱讀《宇宙的琴弦》,我們可以知曉現實法則如何以高等數學的方式表現出來,以及物理學家們如何通過想象中對美和優雅的主觀觀點評判觀點的價值……

  通過科學閱讀,可以讓我們對自己周圍的世界有更好的理解,也能夠讓我們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理性來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否則,你就是在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別人。

  (作者:王大鵬,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