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開辟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http://www.CRNTT.com   2022-07-29 08:22:31


當前,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能源和信息等眾多領域都孕育著重大技術和產業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長遠性重大影響的產業競爭新賽道日益清晰明朗。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中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興產業將成為一條事關各國競爭力以及發展潛力的重要新賽道。我們要抓住數字化和低碳化這兩個戰略方向,發揮好政府和市場作用,加快完善創新生態,贏得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的競爭,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產業競爭新賽道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金照、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斌開文章表示,當前,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能源和信息等眾多領域都孕育著重大技術和產業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長遠性重大影響的產業競爭新賽道日益清晰明朗。

  總的來看,新賽道發展大致會經歷萌芽期、導入期和拓展期三個階段。在萌芽期,新的知識和發現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其蘊含的顛覆性得到社會關注。在導入期,技術創新主要基於基礎研究的積累和發展,不同類型的創新主體開始積極進行多元化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探索。在拓展期,新技術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商業模式逐漸成熟,技術的應用將催生新產業,並加速向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擴散。當前,數字化、低碳化技術逐漸成熟,一批掌握前沿技術並創造了有效商業模式的企業開始從眾多創業企業中湧現出來,產業組織開始由導入期的高度動態性轉向更加穩定的市場結構。國家間產業競爭格局逐漸演變成“贏者通吃”的局面。率先推動主導技術在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擴散應用的國家,其技術能力、生產效率、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和國家綜合實力將大幅提升,成為新技術革命最大的受益者。

  把握歷史性機遇

  文章分析,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面臨著內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局面。從國內看,以往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和供需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經濟增長模式亟須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來支撐經濟增長。從國際看,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出台各種措施限制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意圖通過科技和產業“脫鈎”阻滯中國現代化進程。綜合來看,新賽道將是未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新賽道為中國經濟從模仿走向創新創造條件。過去中國沿著發達國家的技術路徑進行創新,儘管實現了追趕,但很難真正實現超越。新賽道是顛覆性創新的載體,也是中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的重要途徑。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賽道與舊賽道之間的興衰與更替是一個推動經濟增長的“創造性毀滅”過程,會打破缺乏效率的舊產業、壁壘森嚴的技術壟斷,有利於打破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新賽道有利於定義新產品、培育新生態、拓展新領域,不僅可以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提高在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位勢,推動中國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攀升,而且能夠培育新的增長點,帶動經濟增長。根據初步預測,到2030年,數字經濟平均每年增長9.9個百分點左右,可拉動經濟增長約1.3個百分點,低碳產業平均每年增長8.6個百分點左右,可拉動經濟增長約0.96個百分點,僅數字化、低碳化兩個領域就可拉動經濟增長2.3個百分點左右。

  還要看到,歷史上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創造出一些主導性的新興產業,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決定國家興衰成敗。中國不僅要利用好以技術引進為主的“後發優勢”,更要強調打造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核心優勢,發揮好中國市場規模、產業基礎和組織優勢,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並借助歷史機遇帶來的“機會窗口”實現新賽道上的超車,在新的全球性科技和產業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找准戰略性方向

  文章指出,當前,全球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物質形態和價值形態都在朝著數字化和低碳化的方向進行改變。從一定意義上說,未來經濟增長的主導性力量將由數字化和低碳化決定。制勝新賽道,應以數字化技術塑造新業態、新模式,以低碳化推動持續健康發展。目前,中國在低碳化和數字化領域的一些新賽道上已經占據先發優勢,發展前景廣闊。

  要在數字化領域實現總體並跑、局部領跑。當前,數字技術正全面而深刻地影響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環節,通過海量信息匯聚的數字平台為供需雙方提供個性化服務,通過智能科技帶動企業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中國5G發展在產業能力和網絡建設等方面已居全球前列,未來要以5G大規模應用拓展為重要牽引,加快推進5G增強技術、標準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已經進入標準化建設階段,正在逐步打造規範的產業體系,未來應繼續突破重大基礎理論,利用好場景和數據優勢,力爭成為全球主要的創新中心。還要看到,中國工業互聯網與主要發達國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下一步要加快補齊在芯片設計製造、核心軟件、算法上的短板,並發揮中國製造業場景豐富的優勢,打造世界級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同時,中國類腦計算技術已具備局部優勢,預計類腦計算在未來5年至10年間將達到技術成熟期並實現大規模商用,需要做好大規模商業化的技術研發、市場培育和供應鏈準備;中國在量子計算多個領域取得國際先進成果,可考慮出台國家級戰略規劃持續支持量子計算發展,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力爭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要加快鞏固和擴大中國在低碳化領域的領先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已具備市場規模優勢和全產業鏈優勢,未來應充分釋放國內消費潛力,搶抓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新機遇,提升全產業鏈創新能力,繼續厚植產業發展綜合優勢,同時抓住機會擴大出口和對外投資,在競爭合作中形成新優勢。中國動力蓄電池產業整體上已穩居世界第一梯隊,應持續提高產業基礎能力,瞄准下一代固態電池等前沿領域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乘勢而上,擴大優勢。中國風電與光伏行業技術水平進入“無人區”,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11%左右,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供應鏈體系完備,行業未來發展應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優勢,圍繞促進創新發力,為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提供驗證平台。中國氫能產業蓬勃發展,應多線謀劃,加大技術研發、拓展應用場景,夯實科技和產業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